【拼音名】 Qiáo Mài
【别名】 花麦、三角麦
【来源】 蓼科荞麦属植物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F. sagittatum Gilib; Polygonum fagopyrum L.],以种子、茎、叶入药。秋季采收,晒干。
【性味】 甘、平,寒。
【功能主治】 茎叶:降压,止血。适用于高血压,毛细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
种子:健胃,收敛。用于止虚汗。炒香研末,外用收敛止汗,消炎。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处】 《千金·食治》
【拼音名】 Qiáo Mài
【别名】 乌麦、荍麦(《日用本草》),花荞、甜养(《纲目》),荞子(《草木便方》)。
【来源】 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霜降前后种子成热时收割,打下种子,晒干。
【原形态】 荞麦,又名:净肠草(《植物名实图考》),鹿蹄草、流注草。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光滑,红色,稀具乳头状突起,高40~110厘米。叶互生.心状三角形成三角状箭形,有的近五角形,长2.5~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下部裂片圆形或渐尖,基部近心形或戟形,叶脉被乳头状突起;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无柄;托鞘膜质,短筒状,早落;总状伞房花序腋生和顶生,短而密集成簇;花梗长;花白色或淡粉红色,具细长的小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被深5裂,裂片卵形或椭圆形;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子房1室,具3棱。瘦果三角状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渐尖,具3棱,棕褐色,光滑。花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和栽培。本植物的茎叶(养麦秸),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份】 瘦果中含水杨胺,4-羟基苯甲胺,N-水杨叉替水杨胺。
【性味】 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酸,微寒,无毒。"
②《嘉祐本草》:"味甘,平寒,无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大阴、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能主治】 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①孟诜:"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
②《纲目》:"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③《本草备要》:"解酒积。"
④《安徽药材》:"治淋病。"
⑤《中国药植图鉴》:"可收敛冷汗。"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 ①《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②《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③《品汇摘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④《医林纂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⑤《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附方】 ①治绞肠痧痛:养麦面一撮。炒黄,水烹服。(《简便单方》)
②治禁口痢疾:荞麦面每服二钱。砂糖水调下。(《坦仙皆效方》)
③治男子白浊,女子赤白带下:荍麦炒焦为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纲目》济生丹)
④治小儿油丹亦肿:荞麦面醋和敷之。(《兵部手集方》)
⑤治痘疹溃烂,脓汁淋漓,疼痛者:荞麦,磨取细面,痘疮破者,以此敷之;溃烂者,以此遍扑之。(《痘疹世医心法》荞麦粉)
⑥治汤火烧:荞麦面炒黄色,以井华水调敷。(《奇效良方》)
⑦治蛇盘瘰疬,围接项上: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日五服。其毒当从大便泄去。若与淡菜连服尤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鸡、羊、酒、面。(《纲目》)
⑧治脚鸡眼:以荸荠汁同荞麦调敷脚鸡眼。三日,鸡眼疔即拔出。(《本草撮要》)
⑨治疮头黑凹:荞麦面煮食之,即发起。(《仁斋直指方》)
⑩治痈疽发背,一切肿毒:荍麦面、硫黄各二两。为末,井华水和作讲晒收。每用一饼,磨水敷之,痛则令不痛,不痛则令痛。(《仁斋直指方》)
【各家论述】 ①《纲目》:"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孟诜云益气力者,殆未然也。按杨起《简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予壮年患此两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矣。《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节风方中,亦用之。"
②《本草求真》:"荞麦,味甘性寒,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烂、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且炒焦热水冲服,以治绞肠痧腹痛;醋调涂之,以治小儿丹毒赤肿亦妙;盖以味甘入肠,性寒泻热,气动而降,能使五脏滓滞,皆炼而去也。若使脾胃虚弱,不堪服食,食则令人头晕。"
③《随息居饮食谱》:"荍麦,罗面煮食,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炼滓秽,磨积滞,与芦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发痼疾,芦菔能制之也。"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千金·食治》。
1. 汪颖《食物本草》:《本草》言荞麦能炼五脏滓秽,俗言一年沉积在肠胃者,食之亦消去也。
2.《纲目》:荞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苗高一、二尺,赤茎绿叶,如乌柏树叶,开小白花,繁密粲粲然,结实累累如羊蹄,实有三棱,老则乌黑色。
3.《植物名实图考》:荞麦,《嘉佑本草》始着录,字或作荞。然荞为荆葵,非此麦也。一名乌麦,北地夏旱则种之
【拼音名】 Qiáo Mài
【别名】 花麦;乌麦;(艹收)麦、花荞、甜荞、荞子、三角麦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F.sagit-tatum Gilib.;Polygonum fagopyrum L.」
采收和储藏:霜降前后种子成熟收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直立,多分枝,光滑,淡绿色或红褐色,有时生稀疏的乳头状突起。叶互生,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近无柄;托叶鞘短筒状,顶端斜而平截,早落;叶片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缘,两面无毛仅沿叶脉有毛。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梗长;花淡红色或白色,密集;花被5深裂,裂片长圆形;雄蕊8,短子花被;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有三锐棱,长大于宽,顶端渐尖,黄褐色,光滑。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原产中亚。
【化学成份】 瘦果中含水杨酸(salicylic acid), 4-羟基苯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N-亚水杨基水杨胺(N-salicylidenesalicylamine)[1]。种子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oside),金丝桃甙(hyperoside),芸香甙(rutin)[2]。邻-和对-β-D-葡萄糖氧基苄基胺(O and P-β-D-glucopyranosyloxy benayl amine),油酸(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ic acid),及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和叶绿素(chlorophyll)[3]。另外还含三种胰蛋白酶抑制剂TI1、TI2和TI4[4].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 以含荞麦粉的饲料饲养大鼠4星期,血压有轻度下降[1]。本品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有强大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耐热的低分子物质[2]。从荞麦种子核心部分提取的一种三肽,对ACE的IC50;,为12.7μmol/L,实验表明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有抗高血压作用[3]。
2.对血脂和血糖的影响 志愿者吃荞麦粉4星期,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的比值明显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明显降低,并使血糖降低,口服葡萄糖的耐受能力改善[4]。以含荞麦粉的饲料饲养4星期的大鼠,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也提高,并在葡萄糖负荷后1h,胰岛素的利用速度加快[1]。高脂饮食兔服用荞麦提取物12星期后,可轻微降低血中丙二醛(MDA)浓度,但显着增加肝中抗坏血酸自由基的含量并伴随血中β-脂蛋白水平和肝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的降低,血中苯乙酸睾丸素也同时增加,作用远远强于芸香甙。
3.其他作用 从干燥荞麦种子提取的胰蛋白酶抑制剂(TI)共有3种(TI1、TI2和TI4),除对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外,TI1和TI2。对糜蛋白酶尚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这些TI对互生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孢子有萌发及菌丝体生长也有抑制作用[6]。荞麦花粉的水提取液具有和硫酸亚铁相似的抗缺铁性贫血作用,饮用水提取液35d的大鼠,生长发育良好,主要脏器未见损害[7]。
【性味】 甘;微酸;性寒
【归经】 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毒敛疮。主肠胃积滞;泄泻;痢疾;绞肠癌;白沙;带下;自汗;盗汗;疱疹;丹毒;痈疽;发背;瘰病;烫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或制面食服。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注意】 1.《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2.《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3.《品汇精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4.《医林纂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5.《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各家论述】 1.《纲目》: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孟诜云益气力者,殆未然也。按杨起《简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予壮年患此两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矣。《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节风方中,亦用之。
2.《本草求真》:荞麦,味甘性寒,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烂、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且炒焦热水冲服,以治绞肠痧腹痛;醋调涂之,以治小儿丹毒赤肿亦妙;盖以味甘入肠,性寒泻热,气动而降,能使五脏滓滞,皆炼而去也。若使脾胃虚弱,不堪服食,食则令人头晕。
3.《随息居饮食谱》:荞麦,罗面煮食,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炼滓秽,磨积滞,与芦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发痼疾,芦菔能制之也。
4. 孟诜: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
5.《纲目》: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6.《本草备要》:解酒积。
7.《安徽药材》:治淋病。
8.《中国药植图鉴》:可收敛冷汗。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