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纲目》
【拼音名】 Pí Pá Huā
【别名】 土冬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花。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低聚糖。
【性味】 《重庆草药》:"味淡,微温。"
【功能主治】 治伤风感冒,咳嗽痰血。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花蒸蜂蜜,治伤风感冒,润喉止咳。"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寒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研末。
【附方】 ①治头风,鼻流清涕:枇杷花、辛夷等分。研末,酒服二钱,日二服。(《纲目》)
②治枯痨咳嗽,痰中带黑血:枇杷花二钱,鲜地棕根四两,珍珠七二两,石竹根二两,淫羊藿二两。炖肉服。(《重庆草药》)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 Pí Pá Huā
【英文名】 Loquat Flower
【别名】 土冬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蔷薇科植物枇杷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Mespilus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冬、春季采花,晒干。
【原形态】 枇杷 常绿小乔木,高约10m。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mm,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有毛;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及叶脉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cm;萼筒浅杯状,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mm,宽4-6mm,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5cm,黄色或橘黄色;种子1-5颗,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cm,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圆锥花序,密被绒毛。苞片凿状,有褐色绒毛。花萼5浅裂,萼管短,密被绒毛。花瓣5,黄白色,倒卵形,内面近基部有毛。雄蕊20-25;子房下位,5室,每室有胚珠2枚,花柱5,柱头头状。气微清香,味微甘、涩。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低聚糖(Oligosaccbaride)。
【性味】 淡;性平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疏风止咳,通鼻窍。主感冒咳嗽,鼻塞流涕,虚劳久嗽,痰中带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研末,每次3-6g,吞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方药集》:花蒸蜂蜜,治伤风感冒,润喉止咳。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寒咳。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