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全部导航ABCDEFGHJKLMNOPQRSTWXYZ

木槿根

目录
“木槿根”在《*辞典》
“木槿根”在《中华本草》

 

《*辞典》:木槿根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Mù Jǐn Gēn

【别名】 藩篱草根(《仁斋直指方》)。

【来源】 锦葵科植物木槿

【性味】 ①《日华子本草》:"凉。"

②《纲目》:"甘,平,滑,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治咳嗽,肺痈,肠痈,肠风泻血,痔疮肿痛,白带,疥癣。

①《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

②《滇南本草》:"枝、根:治疮痛。"

③《纲目》:"治亦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

④《医林纂要》:"治肺痈,肠痈,能下行。"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肺结核。"

⑥《南宁市药物志》:"根茎:清热止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外用:煎水熏洗。

【附方】 ①治消渴:木槿根一、二两。水煎,代茶常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痔疮肿痛:藩篱草根煎汤,先熏后洗。(《仁斋直指方》)

③治水肿:鲜木槿根一两,灯心草一两。水煎,食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妇女白带:鲜木槿根一、二两,装入约一斤重的公鸡腹内(去肠杂并洗净),酌加开水炖二小时,饭前分二、三次吃完鸡肉和汁。(《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木槿根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 Mù Jǐn Gēn

【英文名】 Root of Shrubalthea

【别名】 藩篱草根。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syriacus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木槿 落叶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5-2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线形,长约6mm,疏被柔毛;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cm,宽2-4cm,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4-14mm,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8,线形,长6-15mm,宽1-2mm,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mm,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钟形,淡紫色,直径5-6cm,花瓣倒卵形,长3.5-4.5cm,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长约3cm;花柱枝无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mm,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 原产于我国中部各地。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份】 木槿根皮含鞣质、粘液质。

【药理作用】 根与茎的乙醇浸液(用前配成乳浊液),在试管内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

【性味】 甘;凉

【归经】 肺;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肿。主肠风;痢疾;肺痈;肠痈;痔疮肿痛;赤白带下;疥癣;肺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5g,鲜品50-10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

2.《滇南本草》:枝、根:治疮痛。

3.《纲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

4.《医林纂要》:治肺痈,肠痈,能下行。

5.《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肺结核。

6.《南宁市药物志》:根茎:清热止咳。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