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云南中草药选》
【拼音名】 Lán Huā Biǎn Zhú
【别名】 扁竹
【来源】 为鸢尾科植物扁竹兰的根茎。全年可采。切段,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50~70厘米。根茎长,横走,似竹鞭,节上生多数须根,黄褐色。茎圆柱形,分节明显,粟色,光滑。叶互生;扁平,广剑形,长20~40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折合抱茎,全缘,两面无毛,有多数平行脉。总状花序,花梗基部有绿色叶状苞片;花大,浅蓝紫色,有黄色斑纹,径4~6厘米。蒴果卵圆形,长约2厘米,有三棱。熟时3瓣裂;内有黑色种子多粒。
【生境分布】 生于沟谷、林边、湿润地,亦有栽培。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消炎。治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拼音名】 Lán Huā Biǎn Zhú
【英文名】 Rhizome of Confused Iris
【别名】 扁竹根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扁竹兰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ris confusa Sealy,[I.wattii auct.non Baker]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 扁竹兰,多年生草本,根茎横生,竹鞭状,黄褐色,节明显,节间较长。须根多分枝,黄褐色或浅黄色。地上茎高80-120cm,扁圆柱形,节明显,有膜质叶鞘。叶互生;叶片剑形,长28-80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对褶抱茎,全缘。花多数,排成疏散总状圆锥花序,每个分枝处着生4-6枚膜质的苞片;苞片卵形,长约1.5cm,内含3-5朵花;花浅蓝色或白色,直径5-5.5cm,花被管长1-1.5cm,花被裂片6,外轮花被片椭圆形,先端微凹,边缘皱褶,有疏牙齿,爪部楔形,内花被裂片倒宽披针形,先端微凹;雄蕊3,长约2cm,花药黄白色;子房下倍,纺锤状,花柱分枝3,扁平,淡蓝色,先端2裂,边缘丝状流苏状。蒴果椭圆状,长2-3cm,表面有网状的脉纹及6条明显的肋;种子卵形,黑褐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1000m的沟旁或疏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苦;凉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主咽喉肿痛;肺热咳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