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全部导航ABCDEFGHJKLMNOPQRSTWXYZ

蛤蜊

目录
“蛤蜊”在《*辞典》
“蛤蜊”在《中华本草》

 

《*辞典》:蛤蜊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 Gé Lí

【别名】 吹潮(《动物学大辞典》),沙蛤、沙蜊(《泉州本草》)。

【来源】 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种蛤蜊的肉。全年均可捕捉。

【原形态】 贝壳2片,坚厚,略呈四角形。壳长36~48毫米,高34~46毫米,宽度约当高的4/5。左右两壳相等。壳顶尖,略向前屈,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向前端。壳面中部膨胀,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致前、后缘多少形成肋状,小月面和楯面心脏形。壳面生长纹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贝壳具壳皮,顶部白色或淡紫色,近腹面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极狭的黑色环带。贝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宽大。左壳具1个分叉的主齿;右壳有2个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齿;侧齿发达,均成片状。外韧带小,淡黄色,内韧带极发达,黄褐色。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缘,外套窦不甚深,末端钝圆。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圆形,后闭壳矶痕稍大,近四形。外套膜边缘双层,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水管为黄白色,末端具触手。足部发达,侧扁,呈斧状。

【生境分布】 生活于浅海泥沙滩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物4.6克,灰分3克,钙37毫克,磷82毫克;铁14.2毫克,维生素A400国际单位,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每公斤干蛤含碘2400微克。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坏血酸5毫克。

【性味】 咸,寒。

①《嘉佑本草》:"冷,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咸,寒,无毒。"

③《饮膳正要》:"味甘,大寒,无毒。"

【归经】 《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功能主治】 滋阴,利水,化痰,软坚。治消渴,水肿,痰积,癣块,瘿瘤,崩、带,痔疮。

①《本草经集注》:"煮之醒酒。"

②《嘉佑本草》:"润五脏,止消渴,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

③《医林纂要》:"功同蚌蚬,滋阴明目。"

④《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

⑤《泉州本草》:"主治黄疸,小便不利,腹胀,诸淋。"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备注】 本动物贝壳制成的粉(蛤蜗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蛤蜊

【出处】 出自《本草会编》:蛤蜊,生东南海中。 白壳紫唇,大二、三寸者,闽、浙人以其肉充海错,亦作为酱酰,其壳火煅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拼音名】 Gé Lí

【英文名】 Clam

【别名】 吹蛤梨;蛤刺;吹潮、沙蛤、沙蜊、白蚬子、白蚶子、布鸽头

【来源】 药材基源: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等的内。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Mactra quadrangularis Deshayes]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捕,捕得后,用沸水烫过,剖壳取肉,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四角蛤蜊,贝壳略呈四角形,质坚,壳长36-48mm,壳高34-46mm,壳宽28-37mm,壳顶突出,略向前屈,并向内卷,位于背缘中央略靠前方。小月面及楯面心形。壳面中部膨胀,并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壳顶白色,幼小个体通常淡紫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条狭黑边。生长线略粗,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壳内面白色,略具光泽。外韧带小,淡黄色膜状;内韧带发达,呈三角形,黄褐色。铰合部狭长,左壳具1枚分叉主齿,右壳有2枚主齿排列成八字形。两壳前后侧齿均呈片状,左壳单片,右壳为双片。前闭壳肌痕略小,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圆形。外套窦不甚深,末端钝圆。外套膜边缘双层,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小管黄白色,末端具触手。足部发达,呈斧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泥沙滩中。栖埋深度50-100mm ,喜栖息于近河口沿海。北方生殖季节在4-6月。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 全体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B2等。

【性味】 味咸;性寒

【归经】 胃;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 滋阴;利水;化痰;软坚。主消渴;水肿;痰积;癖块;瘿瘤;崩漏;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50-100g。

【注意】 不宜多食。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2.《本草经集注》:煮之醒酒。

3.《嘉佑本草》:润五脏,止消褐,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

4.《医林纂要》:功同蚌蚬,滋阴明目。

5.《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

6.《泉州本草》:主治黄疸,小便不利,腹胀,诸淋。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