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白长川诊疗特色总结初探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1-11-30
白长川教授为全国名中医,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授课专家,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遣方用药疗效显著,现将其用药及理论特色进行初步归纳整理如下。
 
1 用药思路
白长川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在辨治临床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疾病方面积累颇多经验,针对遣方用药、治法治则等方面有独具特色的见解与体系,现对此展开详尽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临诊遣方用药提供思路引导。
 
1.1 脏腑—经络—药物归经
归经系指药物功效归属、趋向于某脏腑、经络或特定部位的定位、定向理论。《医学读书》言:“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基于中药归经理论,白长川教授将引经药物划分为脏腑经络引经与部位引经,又将引经药物进一步划分为引经药与引经方,临床组方之际,方中必用引经方药,归纳形成针对消化管全程的立体引经结构,严谨地辨别部位及脏腑经络的差异而精准遣药,最大程度发挥药效。如病位在肠腑者,可以木香槟榔丸、补中益气汤为引经方,此因该处为肠腑气机升降之末端,白长川教授用补中益气汤合槟榔引经,辅以化湿行气的药物针对因气机升发无力所致的直肠黏膜脱垂予以治疗。它如大腹皮、槟榔等引经药,虽同出一物,且均归脾胃、大肠、小肠经,但需依据腹胀腹痛部位之差异,气滞积滞程度之浅深,随证择用。其中槟榔性沉重,以脐下之直肠、肛门,偏泄有形之积滞适用;大腹皮性轻浮,以脐上之大腹,偏散无形之滞气尤佳。
 
1.2 气血—寒温—药物属性
根据脏腑、经络、部位的不同,选用正确的引经方、引经药。此外,还需明晰病位、病因、病机、气血寒温等趋势,精准遣方用药。如咽喉部肿痛者,属气分郁痹,气机不畅,当以宣痹汤;喉阻咽痛者,属血分实证,当以银翘马勃散。结合解剖学分析,消化管壁可逐层划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白长川教授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针对胃黏膜层病变者常予以儿茶、海螵蛸;对于黏膜下层、肌层病变多选用失笑散、丹参、鸡矢藤等。中医药诊疗思维以实现“损有余、补不足”为其治疗目的,延至于具体药物而言,热证用清法,寒证用温法。临床病证纷繁冗杂,常寒热混杂、虚实夹杂,清热则不利温寒,散寒则恐助其热。白长川教授常予附子、石膏同用,附子大热,石膏大寒,二者并驱,以附子制石膏之寒,石膏去附子之燥,相反相成,清温并举,针对寒热互结、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疗效颇佳。现代脾胃肠腑疾病,白长川教授述其病机多为“因滞而虚”,如若单纯补气易造成壅滞胀满,单纯消导则又损伤气津,此时遣药可仿伤寒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意,用六君子汤合厚朴、枳实、木香等,奏攻补兼施,调理脾胃之旨。
 
1.3 古方—新用—古今通用
白长川教授认为熟知药物古今功效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必备基础,某一中药的具体功效还应结合其在具体方剂及历代医家的经验总撷来分析。诸多名方中的经典药对,理解方义后,根据病机及症状适当调整药物配伍方式,亦可奏取良效。宗古法而变古方者,以邪之偏寒偏热不同也,如青蒿鳖甲汤述“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白长川教授常以少量肉桂代替鳖甲治疗,症见后背凉、会阴部热,手心凉、脚心热、四肢遇水后发热等疑难性发热者,青蒿配肉桂,肉桂引青蒿下行,清透下焦之热;青蒿引肉桂上行,宣散上焦之寒。针对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者,予潜阳丹易鳖甲,以龟甲代鳖甲,合青蒿深入阴分,清解虚热;青蒿引附子走表祛寒于外。
 
1.4 古籍—本草—融汇医药
《伤寒杂病论》被视为方书之祖,受历代医家所推崇。白长川教授擅用经方调百病,尤喜伤寒、温病方中的药物,临诊实践中体悟经方的神奇疗效。伤寒第280条言:“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以白芍通便;又如第174条言:“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汉代仲景所用白术当为生白术,以生白术质润通便,炒白术干裂,燥湿健脾,而中药炮制始于元、明代,故遣方用药时需斟酌思考其为何种炮制所得之物。白长川教授治疗便秘者提出,初次给药不可峻猛,可先用生白术、瓜蒌润畅通便,药量由15 g逐步递增,保证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薏苡仁归脾、胃、肺经,可健脾止泻、利水渗湿,白长川教授用之治疗胸背部酸痛不适,是以薏苡仁祛湿除痹之故也。《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该书所载内容丰富,药物疗效可靠,白长川教授从该书中体悟药物新疗效,如《神农本草经》言桑叶“除寒热出汗”,用其煎汤熏洗可治疗手部多汗;卷柏“主五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癥瘕、血闭绝子,常服可轻身,和颜色”是以卷柏能够活血利水通经,治疗闭经及月经后期等效果尤甚。
 
1.5 勤临证—善积累—挖掘新药
知常达变在中医学诊疗过程中亦尤为重要,白长川教授数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及选药思路,如儿茶能活血止痛、止血生肌、收湿敛疮,主治胃、十二肠溃疡,具有促进炎症消除及溃疡面愈合的作用;蚕茧可治疗消渴、反胃;刺猬皮能够化瘀止痛、降逆止呕、收敛止血,缩尿止遗,为遗精专用药;娑罗子能滑肠利湿、补肾固涩。对于临床比较少用的中药,需要在自身临床实践中反复的尝试、验证、总结,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2 用药特色
白长川教授临证之时善于甄选药物,根据相同药物在不同方剂、以及使用剂量的不同起到不同的功效,随证巧取。如下,略选白长川教授常用之药味,及其在经方中的作用,以释白师用药之灵活精准的思维。
 
2.1 柴胡
柴胡的作用在古代文献中记载颇多,白长川教授经过50余载的临床实践验证,总结此药,1)可以调畅半表半里,调寒热,如《伤寒论》96条中记载“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珍珠囊》云:“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1]。”亦可调畅上、中、下三焦,如《伤寒论》230 条有言:“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2]。”;2)可推动气血运行、水饮之气机,《伤寒论》第144 条云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又见147 条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2]。”再如《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劳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2]。”可见柴胡调畅气血、水饮之功;3)该药还可化食积,如《药性论》曰:“能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良[3]。”白师将该药之效归为“推陈致新”,在《神农本草经》对该功效有所记载:“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5]。”那么,白师对柴胡的“推陈致新”有新的阐释,老师言之为,对“气、血、水、寒、热、食积”六种郁滞的宣达[4,5,6,7]。
 
2.2 麻黄
白长川教授根据麻黄在不同古方中的作用,总结归纳麻黄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的其他8大功效:1)温散化疟,方如牡蛎汤;2)祛除风邪,方如小续命汤;3)分消表里,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4)宣通退黄,方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5)温通肾阳,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6)祛痹止痛,方如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7)温通心阳,方如半夏麻黄丸;8)消汗止痒,方如桂枝麻黄各半汤[6,7]。
 
根据麻黄的主治不同,将其总结如下:1)治风症,方如小续命汤、三黄汤、葛根汤;2)治阴疽病,方如阳和汤;3)治黄病,方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醇酒汤;4)治寒症,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5)治水气病,方如甘草麻黄汤、文蛤汤;6)治咳病,方如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7)治寒热疟病,方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牡蛎汤;8)治湿症,方如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9)治瘀,如《本草纲目》记载“产后腹痛及血下不尽,麻黄去节为末,酒服方寸匕”[8,9]。
 
2.3 石膏与附子配伍
白长川教授根据两药性味归经不同总结该药对功效,石膏性微寒、味辛甘,入气分,归肺、胃经,重用清中上焦实火,轻用清虚热,可解肌发汗,又可清热止汗。附子性热、味辛,入心、脾、肾经,通达十二经络,温元阳、潜浮阳,可升可降,可开可通,重用温通,轻用潜阳。根据此二药性味不同,有寒热相反,清温并用,相用相约之效。附子制石膏之寒,石膏去附子之燥,可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寒热互结证。根据此二药归经不同,可同治阳明热证与太阴、少阴寒证并见。经典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随处可见寒温并用之法,其代表方有五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等,其中石膏、附子两者合用可见于越婢汤加减方中[10]。
 
白长川教授善于思考总结药用功效及配伍意义,不拘泥于上述药味,对本草均严格考究,谨慎选用,继承创新药用理论及方法实践[10]。
 
3 理论特色与经方应用
3.1 “滞”伤脾胃运脾七法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特性,五脏乃阴之属,脾为阴中之至阴,藏精气而不泻,静之性,脾之用在于运化,动之性。万物恒动,脾虽藏者,运动乃为用,呆滞则必病。脾病者,失其用,则精微难生、津液不化。白长川教授认为治脾补脾并非目的,以“复脾之运”为要。开创——运脾七法:包括健运、降运、升运、疏运、温运、滋运、和运。1)健运者,益气以复其运,四君子汤可用,治在脾气虚衰;2)降运者,消滞以复其运,当以滞之性而分治,枳实消痞丸可用,治在滞留中焦;3)升运者,升发以复其运,补中益气汤可用,治在气虚不升;4)疏运者,理气以复其运,四逆散可用,治在肝郁脾虚;5)温运者,温中以复其运,建中汤、理中丸可用,治在气虚及阳;6)滋运者,润泽以复其运,甘淡方可,缪氏资生丸可用,治在阴虚不濡;7)和运者,调和寒热以复其运,半夏泻心汤,治在寒热痞症[11]。老师不仅提出运用该七法复脾运,亦遣效方,丰富了健脾法的内涵,为临床疗脾病选方提供良好依据。
 
3.2 经典临床路径三焦治咳
白长川教授将咳嗽病的演变过程分为三期[12],感染期、化痰期、恢复期,并结合三焦论治,认为三期的病位分别在肺、脾、肾。感染期以“宣肺化痰”为治则,方取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加减;化痰期以“健脾化痰”为治则,方取二陈汤、紫苏散加减;恢复期以“补肾纳气”为治则,方取麦味地黄丸加减。丰富经典临床诊疗路径,为咳嗽病病理演变之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3.3 融汇经典四法治热
白长川教授针对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治疗,融汇伤寒论与温热论理论,提出了汗、透、泄、截的治热四法[13]。1)汗法:解表退热用汗法,伤寒温病均可汗,擅用麻黄;2)透法:透汗散郁热用透法,伤寒温病均可透,擅用石膏配麻黄;3)泄法:邪有出路用泄法,上中下焦皆可泄;4)截法:截断防传变用截法,温病截断在气分,伤寒截断在少阳。白长川教授认为,首先应根据发热的病因、类型和阶段的不同,分辨发热之表里,表、里及半表半里,亦可理解为处于卫、气、营、血发热的相关阶段,再对“汗、透、泄、截”四法进行选用[14]。其次,在选方用药时,并非一贯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而应伺机。精准辨证,注重寒温并用之法。
 
3.4 建立“三方”“三证”辨证体系巧用经典
白长川教授建立《伤寒论》 “三方”“三证”的特色辨证体系,“三方”为主方辨证、类方辨证、合方辨证。[15]“三证”乃药证辨证、类证辨证、随证辨证。主方辨证为“某方治某病”或“某方治某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白虎汤证等;类方辨证是在主证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即为类方,如桂枝汤类方20余首、麻黄汤类方10余首、栀子汤类方8首;合方辨证是合病(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并病(一经病未解又出现另一经证候),如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主之,太阳少阳合病黄芩汤主之;药证辨证,为药和证候的关系,如“一药多症”的麻黄治疗中风、伤寒、咳嗽,如“多药治一症”的麻黄、细辛都可以治头疼;类证辨证,为对类似的症状进行鉴别诊断和治疗,及方不同而证相似,如太阳病本证中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大青龙汤证;随证辨证,为对坏病、或然证、若然证的辨证方法,如小青龙汤5个或然证,《伤寒论》第40条中有载:“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方后注5个若然证[16],方后注云:“若渴……若微利……若噎者……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若喘……”,该遣方用药理论为后世医家梳理伤寒论之精华提供明晰的思路,为经典在临床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学习策略。
 
3.5 解剖分区建立引经方体系
白长川教授建立消化道全程立体结构引经方体系[17],为中医靶向治疗奠定临床基础。引经方较常规单纯引经药治疗优势在于:1)引经方可以引导其他药剂直达病所;2)引经方较引经药力度更强,作用部位更广泛,更精准;3)引经方可以直接作为主方运用,调理病变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4)引经方直接体现病变处的病变属性,提示组方治则。
 
结合临证经验将消化管从上而下分成14个部位引经治疗:1)唇舌,以泻黄散为引经方;2)口腔黏膜、牙龈,以清胃散为引经方;3)牙齿,以清胃散或肾气丸为引经方;4)咽峡、扁桃体,以银翘散或宣痹汤或麦门冬汤为引经方;5)食管第一狭窄,以半夏厚朴汤为引经方;6)食管第二狭窄,以启膈散为引经方;7)食管第三狭窄,以旋覆代赭汤或丁香柿蒂汤为引经方;8)贲门、胃底,以小陷胸汤或橘皮竹茹汤为引经方;9)胃体,以枳实消痞丸或苓桂术甘汤为引经方;10)幽门,以通幽汤为引经方;11)十二指肠,以小建中汤或理中汤为引经方;12)空肠、回肠,以参苓白术散或分水神丹或四君子汤为引经方;13)盲肠、结肠,以大承气汤或麻子仁丸或增液汤或济川煎为引经方;14)直肠、肛门,以木香槟榔丸或补中益气汤为引经方。该特色在临床运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形成了独特的用药体系,为消化系统病证的诊治提供了良好的根基,亦为后期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及疗效依据[18,19,20]。
 
4 小结
白长川教授饱读群书、通读古今,对中医四大经典及寒温学说医著的研学及运用治学程度颇深,熟知药物性能、功效及主治疾病,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汇通中西,形成了多元化、多角度、多方位的论诊疗特色和用药理论。提出遣方开药要严格把握药物剂量,运用具有毒性的药物尤需斟酌思考剂量问题。亘古亘今,医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责,白长川教授虽年过七旬,但仍不断汲取现代中西医的新知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才能不偏不倚、折中调和,提高临床疗效。临诊之际,常秉承“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严谨治学态度,不可自诩名医,不集四诊,随意制方。需详尽记载患者病情、中西医诊治经过、舌脉状态等,方可遣方用药。综上,本文仅对部分诊疗特色内容加以初探总结,如有不能详尽之处,非白老之不足。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高静 白长川 李越 潘嘉祥 姜婷婷 齐根旺 庞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大连市中医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