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栭〉 鍋忔柟 鍏荤敓 鑽夎嵂 绌翠綅 鏂瑰墏 涔︾睄 涓嵂 瑙嗛

涓嵂鏉惵蜂功绫嵚锋柟鍓�

绉樻柟鏍忕洰锛� 鍐呯 澶栫 濡囩 鐢风 鍙� 鍠� 榧� 鐪� 鑰� 鍎跨 鑲犺儍 娉屽翱 鑲濊儐 鑲涜偁 楠ㄧ 绁炵粡 鍛煎惛 鐨偆 鑲跨槫 缇庡 婊嬭ˉ 寤跺 蹇冭剳 椋熺枟 鎸夋懇 娌绘柟澶у叏
 《中医词典》z~其他 > 其他

(其他)第四篇

 

《医学编》

综合性医书。二卷。清·曾懿撰。刊于1906年。作者鉴于当时世医对伤寒、温病分辨不清,以致误治甚多,故着重将伤寒、温病的病情及治法予以明辨。卷一伤寒、温病证治,主要参考《伤寒论》和《温病条辨》。卷二为内科杂症、五官科、妇、儿、外科等多种病证治法,并集有作者验方、古方、时方,及民间简易方。本书现有清光绪刻本,后本书收入《古欢室医书三种》中。

 

《医学白话》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洪寿曼编。于1907年。本书内容采自前人医着,用白话的形式予以阐述。为初学者入门读物。卷一脏腑功能、四诊、治法;卷二-四内伤、外感、妇、儿多科病症,附录杂病简验方。全书文字浅近并吸取了西洋医学、解剖学的知识,对脏腑部位功能采用图表中外对照介绍。对中西医汇通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存几种石印本。

 

《医心方》

综合性医着。三十卷。日本·丹波康赖撰于982年。本书辑录整理了我国唐代以前多种医书而成。内容包括医学理论及各科临床。卷一治病大体及服药法、合药法等;卷二针灸孔穴;卷三-十四内科杂病及六淫、时行诸病;卷十五-十七痈疽、疗肿等外科病证;卷十八汤、火、金、木及虫兽所伤;卷十九-二十服石;卷二十-二十三妇产病;卷二十四占候;卷二十五小儿病;卷二十六延年、断谷诸术;卷二十七养生导引;卷二十八房内;卷二十九饮食禁忌;卷三十食疗本草(150余种)。书中每条文字均记明出处,俾读者可以查证,因此文献价值很高。有许多唐以前已经亡佚的典籍却能从《医心方》中辑出。全书征引资料比较丰富,是研究唐代以前我国医学文献的重要著作。其中丹波氏所附按语亦较精采。但书中也杂有一些糟粕内容。现有日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医效秘传》

伤寒温病著作。三卷。原题清·叶桂述,吴金寿校。本书或有人认为是托名的著作。刊于1831年。前二卷以辨析伤寒及伤寒诸证为主,兼论多种温病,俾伤寒温病之辨当有所遵循。并补入《温热论》;卷三列述阴阳升降之理,切脉审证之要;书末附方80首。全书论述较简明,亦颇实用。现存多种清刻本,本书曾附刊于《三家医案合刻》中,1949年后有单行排印本。

 

《医暇卮言》

医论著作。二卷。清·程林撰。刊于1677年。此书杂录各有关医药典故,并予述说,演成此帙。在杂谈自然、物理现象及释医中,虽然搜集了较多放失旧闻,但也掺杂了一些糟粕性内容。现有清抄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医悟》

综合性医书。十二卷。清·马冠群撰于1893年。作者荟辑《内经》及历代医书之精要部分,按传统理论予以归纳分类,再结合个人经验整理而成。此书内容分述望、闻、问、切四诊,杂病、伤寒、妇科、外科病证治,集方等类。作者对所引古典医籍中某些纰谬论述有所改正,反映出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学术见解。于外科证治杂方中,颇多家传方及自制验方。现存初刻本及光绪刻本。

 

《医说》

医史著作。十卷。宋·张杲撰。刊于1224年。本书广泛集录南宋以前的各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分为历代医家、医书、本草、针灸、诊法以及多种病证、养生、修养调摄等共49类。各类史料注明出处,内容丰富,采摭颇广,但也不无芜杂之弊。现存一种宋刻本,十一种明刻本等。

 

《医述》

医学丛书。十六卷。清·程文囿辑。刊于1826年。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此书。除引原文外,并附记出处,但不加任何按语。卷一-二《医学溯源》;卷三《伤寒提钩》;卷四《伤寒析疑》;卷五-十二《杂证汇参》;卷十三《女科原旨》;卷十四《幼科集要》、卷十五《痘疹精华》;卷十六《方药备考》。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而又颇具文献价值的参考书。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事问答》

医论著作。一卷。日本·今村了庵撰于1864年。本书是以问答体裁论述有关汉医与西洋医学学术观点评价的医论著作。其观点有其局限片面性,如作者视中国秦、汉以前的医学如“法律之不可犯”,而对西医则认为只可用于外治,不能施于内治等。现存1865年刻本。

 

《医事启源》

医史著作。一卷。日本·今村了庵撰于1862年。主要介绍各种医学发明的起源历史。时值西洋医学开始在日本盛行,作者为了尊崇和提倡汉医而编写此书。书中特别提出西医的某些先进方法是导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其中包括解剖、化学制药(汞剂、制炼)、麻醉(蒙汗)、导尿、灌肠(唧简)引痘、刺络、酒剂等共二十事,提供了较重要的史料。但作者过于笃信中国古代医籍,也有一定的尊古、保守色彩。现存初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权初编》

医论、医案著作。二卷。清·王三尊撰于1721年。上卷医论55条。下卷医案78则。作者认为“古人创立方书,无非为后人入道之门”,临床所见病情交错,医治应随机应变。医论中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论辨证施治、各家治法和用药方剂。其治病强调直治病本,却不拘于成方。医案多系外感、时疫,案语简要。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医门要诀》

综合性医书。清·王泰林撰。原系抄本。经周小农整理校正刊行。本书概述中医临证辨证论治常法,内科杂病、妇科病的辨证论治十分严谨。详辨各证寒热、虚实,注重气机升降在机体的重要作用。内容简要,颇有见解。1949年后经北京中医学院整理,改名为《医学刍言》(中医临证指要),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医门法律》

综合性医书。六卷(一作十二卷)。清·喻昌撰于1658年。本书结合临床病证,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即所谓“法”),并明确指出一般医生在辨证治疗上易犯之错误,提示禁例(即所谓“律”),故以“法律”为其书名。卷一阐发四诊之法律和《内经》、《伤寒论》证治法则;卷二-六以风、寒、暑、湿、燥、火及杂证分门论述各类疾病的证治。每门先列“论”,分析每一病证的病因、病理;次为“法”,再为“律”。论述透彻,不落窠臼。其中如大气、秋燥诸论均有创见。现存初刻本等数十种清刻本、石印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

综合性医书。八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明太医院原本,罗必炜参订。卷首脉学《四言举要》;卷一五诸品药性及常用医药;卷六为伤寒及暑、湿、疟、痢等病证治;卷七分述咳嗽、霍乱、水肿、宿食、妇人、小儿各类病证及治疗;卷八药性赋及诸品药性赋;卷末论用药、汤散方剂等。现存多种清刻本。

 

《医门补要》

综合性医书。三卷。清·赵濂撰于1883年。上、中二卷为医法补要,论述内、外科等多种病证的证候、治法和方药。下卷为见症实录,记载治案196条,反映了作者各科的临床经验。赵氏在治法上敢于创新,对外科杂证的手术治疗、外治和民间效方都比较重视。书末附载《先哲察生死秘法》等三篇。全书内容简要,切于实用。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门棒喝》

医论著作。四卷。清·章楠撰于1825年。收章氏“天气阴阳论”、“太极五行发挥”等30余篇论文。杂论医学理论、诊法及内、儿等科疾病的证治,并附医案。文中不仅从正面阐述原理,而且评论诸家流弊,犹当头一棒以警当世。且能结合临床经验加以说明。学术上推崇叶天士。对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诸家亦能择善而从。在温病的辨证施治方面有不少新的见解和发挥。此书另有一种刊本,将医论部分为初集,将其《伤寒论本旨》九卷为二集。现存多种清刻本。

 

《医略十三篇》

综合性医书。十四卷。清·蒋宝素撰。刊于1840年。本书为作者所撰的《医略》(共八十七卷)中的六淫门,计十三卷,并附方一卷。书中对风、寒、暑、湿、燥、火及疟、痢、零乱、瘴气等邪气所致疾病的病因、病证和辨证治疗分别作了简要论述,并附医案。现有二种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医略稿》

综合性医书。六十七卷。清·蒋宝素撰。刊于1850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医略》八十七卷(每卷各论1病)旧稿中的大部分,因余卷散失,故仅刊六十七卷。此书论述内科疾病67种,很少个人的见解,偏重于引录历代著名医家的有关论述,具有资料汇编性质。现存三种清刻本。本书的前十三卷《医略十三篇》作为单行本并存行世。

 

《医略》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钱一桂撰于1818年。本书纂述《内经》、《难经》及历代诸家医书之要妙,以“改古今之同异,辨议论之经验,分诊治之优劣”(见凡例)。卷一脉法、治则及杂论,在汇集前人论述精要之同时,阐发了个人的见解。卷二内科、妇科主要疾病诊治,重点阐述病因、病理和辨证;卷三为五脏六腑考、十二经并奇经八脉考;卷四经验简易方。全书纲目清晰,论述简明。现存初刻本及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医林纂要探源》

综合性医书。十卷。清·汪绂辑于1758年。作者集诸家医书分类编辑而成。卷一医源,共47条,阐述阴阳五行、脏腑部位功能、脉象;卷二-三分析药性180余味;卷四-十选辑方剂630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方居多。全书资料比较丰富,条理清晰。然终属述而不作,无多创见。现存五种清刻本。

 

《医林指月》

医学丛书。清·王琦辑。刊于1767年。共辑集宋、元、明、清时医着十二种(另附一种)。计有《医学真传》、《质疑录》、《医家心法》、《易氏医案》、《芷园臆草存案》、《伤寒金镜录》、《痎疟论疏》、(附《痎疟疏方》)、《达生篇》、《扁鹊心书》、《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学古诊则》。每书后均附王琦跋文,简述作者生平及医着内容。现存多种清刻本。

 

《医林绳墨》

综合性医书。八卷。明·方隅编集,方谷校正。刊于1584年。本书论述多种常见病证,包括中风、伤寒、疟、痢、痰、喘等内科病,以及一些妇科、外科、五官口舌病证等。编写的特点以医论为主,辨证求因,随证处方。其理论宗《内经》、仲景学说,参考金元诸家之论,结合己见。对于前人论述病症方论不齐的情况,予以参酌补充。本书内容原系方谷为学生讲学之教案,经其子方隅整理后再由方谷校正并加按语予以刊行。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刻本。

 

《医林改错》

医论著作。二卷。清·王清任撰于1830年。作者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数十年坚持对人体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并亲自去坟地、刑场观察尸体脏器,从而写成此书。上卷以论脏腑为主,其所绘改正脏腑图及对脏腑的见解,纠正了前人脏腑论述方面的一些错误。但书中对人体结构的记述还存在着主观臆测或不恰当之处;下卷以论半身不遂证治为主,对血瘀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诸方,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现存初刻本等几十种清刻本、石印本等。

 

《医理真传》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郑寿全撰于1869年。作者探《内经》“善诊者察色脉先别阴阳……”之旨,认为在诊病中“识阴阳”是最关重要和最难的课题。全书从阴阳化生平衡、制约等辨证关系来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据证立法用方。卷一医理医论;卷二-四以问答形式记述阳虚症、阴虚症和一些杂病的证治。方解颇详。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医理元枢》

医学丛书。十二卷,附余二卷。清·朱青恬辑。刊于1753年。共七种:《运气要略》、《脉法心参》、《医方捷径》、《伤寒论述》、《金匮要略注》、《妇科辑要》、《幼科辑要》。各详其专条。现存初刻本等四种清刻本。

 

《医理发明》

综合性医书。又名《医理不求人》。八卷。清·黄元吉撰于1833年。本书集作者医学理论研究之心得和十余年周游各地行医的经验。卷一-二脉法、医理及多种内科杂病;卷三-四内科医案;卷五眼科、外科及医案;卷六药性论;卷七经验杂方;卷八伤科穴道图及伤科治疗方剂。作者结合临床经验于医学理论、药性理论和辨证论治法则等方面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三种。

 

《医垒元戎》

伤寒著作。十二卷。元·王好古撰。作者初撰于1291年,后原稿佚失,经追忆“十得七八”,复刊于1297年。此书以十二经为纲,首述伤寒,附以杂证。学术渊源以张仲景为本,参酌补充张元素、李东垣等名家论述及证治之法。选方采用《和剂局方》者亦颇多。王氏治病主张“随脉察病,逐脉定方”,书中记述自己的经验方亦复不少。现存四种明刻本等。此书有后人节录整理的一卷本,刊于《济生拔萃》、《东垣十书》、《医统正脉》等丛书中。

 

《医镜》

综合性医书。四卷。明·王肯堂撰,蒋仪校订。刊于1641年。王氏此书“指其大要,令一披览而晓然,于辨症用药,真昭彻如镜,遂以《医镜》名编”(见蒋氏“凡例”)。全书分述内、外、妇、儿等各科病证甚详。卷一-三以内科病证为主,兼述眼疾、喉痹、齿痛、口舌及疮疡诸证;卷四为妇人、小儿病证。内容较《证治准绳》简要。现存有三种清刻本。

 

《医经正本书》

医论著作。一卷。宋·程逈撰于1176年。作者结合临床实践,论述医经中某些学术问题,其中确有独到见解和可取之处,但也由于作者受时代影响,有较浓厚的理学观点,甚至提出疫疠、伤寒没有传染性。须予批判地对待。现存明初刻本,几种清刻本,及《十万卷楼丛书》本。

 

《医经允中》

综合性医书。二十四卷。清·李熙和撰于1693年。本书纂辑《内经》、《脉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内容,分医理、脉理、诊治、药物等专题分别予以阐述。所选内容较为精当,分类亦明确。名曰“医经允中”,寓有对经典医学著作公允、持平论述之意。现存三种清刻本。

 

《医经原旨》

医经著作。六卷。清·薛雪撰注。刊于1754年。本书选录《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加以注释。以作者十分推崇张景岳,故主要参酌《类经》中的注释,也吸收了其它各家学说。书中共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和疾病等类,共14篇。注文简要,但全书略于针灸的记述。现有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及石印本。

 

《医经小学》

综合性医书。六卷。明·刘纯撰。刊于1388年。作者参阅上自《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下迄刘河间、张洁古、朱震亨等诸家医论,集其精要,并以韵语等形式编纂成帙。全书分述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和运气。卷首列医学指南总诀,以刘氏为朱震亨再传弟子,故书中反映朱氏学术经验尤多。现有四种明刻本,二种日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医经溯洄集》

医论著作,一卷。元·王履撰于1368年。全书共23篇,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之义,故名《医经溯洄集》。内容主要有研究《内经》、《伤寒论》等医着心得,对于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等。他根据《内经》“亢则害,承乃制”的观点,阐发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论述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的相互制约协调和统一,在人体生理、病理中所起的作用。并以这一原则广泛地讨论病理与治疗法则,对温病与伤寒的研究颇有心得。王氏从理论上分析了温病的病理机制、传变过程及治法。从而把温病与伤寒区分开来,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1949年后有影印本。

 

《医阶辨证》

诊断学著作。一卷。清·汪必昌撰。本书对病状相同而病因不同的内外诸证加以辨析,阐述各病的要点,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但对有些病证,分析鉴别过于简略,有的则只是病名解释,是为其不足之处。原系抄本,后收于《三三医书》中。

 

《医家心法》

综合性医书。清·高鼓峰撰于1725年。作者据临证经验,阐述诊法,二十五法方论及内、妇、儿科等常见疾病诊断和辨证论治等共20余篇。作者于上述专题,颇有独到的见解。本书收入《医林指月》时,附入胡珏所写的评论百余条。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医家四要》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程曦、江诚、雷大震同纂。成书于1884年。本书以“脉、病、方、药”四要为纲,辑录历代医书,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而成。卷一脉诀入门,论四诊及人体生理功能;卷二病机约论,分72论,论述外感病、内科杂病、妇科各病的病因、病理和治则。卷三方歌别类、按病分类、选择效方300余味药的性能功用。为中医入门读物。现存三种光绪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寄伏阴论》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医级》

综合性医书。又名《医级宝鉴》。十二卷。清·董西园纂。成书于1777年。本书摘录历代医着,辨证立方,作为学医入门之阶墀。卷首题《必自集》,总论医理及诊治之法,除综合前人论述外,作者也有阐发:卷一-二伤寒;卷三-五杂病;卷六女科;卷七-九类方;卷十脉诀。卷末题《无问录》,内容总论阴阳、脏腑、四诊八纲、治则等医理和治法。现存清刻本。

 

《医贯砭》

医论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本书是对赵献可《医贯》一书所作的书评,采用引录或节录原文,逐段加批的形式,对该书重用温补和忌用攻下的理论、治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作者指出当时医界中或有拘泥于一、二温补成方治病之弊,力主辨证论治,颇具一定影响,故此书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他对赵氏学说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亦失之于片面和武断。现存十余种清刻本。

 

《医贯》

医论著作。六卷。明·赵献可撰于1617年。作者在学术思想上推崇薛己,倡言“命门之火”是人体之本,强调命门真火、真水的重要性。全书以保养“命门之火”贯串养生、治病及有关疾病的一切问题,故题名为“医贯”。内容分述中风、伤寒、温病、血症等病的证治,治法以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为主要方剂。赵氏用太极图说解释肾与命门,他的理论被称之为肾命学说。对后世研究肾与命门的影响十分巨大。本书对水火阴阳的辨析至为细致,是研究命门学说的重要参考书。现存初刻本等四种明刻本、大量清刻本。

 

《医故》

医史著作。又名《医诂》。二卷清·郑文焯撰。刊于1891年。本书从史学的观点对古代一些重要医籍及治病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考证和论述,并辑录历代文献中若干药佚文。现存光绪平江梓文阁刻书带草堂丛书本。

 

《医纲提要》

医论著作。八卷。清·李宗源撰。刊于1830年。作者以“阴阳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燥湿,升降通塞”为医学大纲,全书按此纲要选辑历代医书有关论述,结合个人经验,根据上述大纲,分阴阳、内外等8部阐述。各部有总论、病证辨析及治法,介绍治疗方剂,并附医案。论述内容广泛,治法多宗张仲景《伤寒论》。现存多种清刻本。

 

《医方易简新编》

医方著作。六卷。清·黄统、龚自璋合辑。刊于1851年。卷一治身体各症;卷二治妇女各症;卷三治小儿各症;卷四治痧、疫、时症等;卷五治外科及跌打损伤;卷六补遗。书中共列病症(或药方)子目2600余条,载方1800余首。选方以简易单方、验方为主,辅以成方,是搜罗较广的验方著作。现存初刻本等十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医方易简集》

医方著作。九卷。清·王晋夫辑(其子王鹏寿续增)。刊于1852年。本书为单验方汇编的一种,分上部、中部、下部、四肢、杂症、伤损、疮毒、妇女、小儿共9类,载方2400余首。并附外科大症图一卷,及《遂生福幼》一卷。现存初刻本。

 

《医方一盘珠》

综合性医书。一名《增补医方一盘珠》。十卷。清·洪金鼎纂。刊于1749年。卷一总论运气、经络、脏腑、脏象及外淫诸病;卷二-四内科杂病;卷五外科;卷六-七女科;卷八-九小儿科;卷十眼科。每种疾病首载医论,概述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证状和治疗原则等。次记治例,末记诸方及验案。所选方剂多简要实用。现存初刻本等20余种清刻本、石印本等。

 

《医方选要》

医方著作。十卷。明·周文采撰。刊于1495年。作者将其平日常用及见闻有效之方加以类编。分诸风、诸寒、中暑、中湿、伤寒、疟、痢等共45类。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主要验方。每类均先论后方,选方颇精,切于实用。现存四种明刻本等。

 

《医方全书》

医方著作。

①清·何梦瑶撰。包括《神效脚气秘方》、《追痨仙方》、《妇科良方》、《幼科良方》、《痘疹良方》、《医碥》。作者长期行医粤东,大多根据南方地势、环境,结合患者体质、病症的特点处方用药,其中《追痨仙方》系据所谓宋刻本辑录,对痨瘵病因与治法包含一些臆测的内容。现存1918年石印本。

②清·黄花馆辑。计有《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濒湖脉学》、《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五种。

 

《医方论》

医方著作。四卷。清·费伯雄撰。刊于1865年。本书系根据汪昂《医方集解》中的方剂次序,删去原书各方的主治与注文,然后逐方予以评述。作者评述诸方大多能评得其纲纪,具有较强说服力,除临床上肯定的方剂外,对原书中一些选用不当的方剂明确地阐述了个人看法,颇多可取之处。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等。

 

《医方类聚》

医方著作。三百六十五卷。朝鲜·金礼蒙等撰于1443年。初刊于1465年。原书已佚,1861年日本用活字排印了二百六十六卷本。本书分类整理了约150余种中、朝各代医书。卷一-三医学总论;卷四-十二脏诸论;卷十三-六十三风寒暑湿及伤寒的证治;卷六十四-八十二眼、齿、咽喉、口舌、耳、鼻、头面疾患证治;卷八十三-一百六十八为身形、脏腑、内科杂病证治及中恶、解毒、虫兽伤等;卷一百六十九-二百○五为皮肤、外科诸病及急救、养生等;卷二百○六-二百三十八为妇产诸病证治;卷二百三十九-二百六十六为小儿诸病证治。全书分类较细,资料丰富,并且大多辑录原文,保存了不少我国明以前失传医书,是一部大型的医学类书,有较高的学术文献和临床参考价值。现存1861年日人铅印本,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医方考》

医方著作。四卷。明·吴昆撰。刊于1584年。本书选录历代常用医方700余首。按疾病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大头瘟等44类。每类前有短论,略述选方范畴;方剂后均附方义解说,在明代的方剂学著作中较为著名。现存多种明刻本、日刻本。

 

《医方经验汇编》

医论著作。清末余奉仙撰。全书分51章。1-5章阐述四诊、用药等说,其余分述风痫、风寒、时气、瘟疫,各种异型疫病证治经验200余条,各症论述病因、证候,并列治疗方药及经治医案,对疫病证治有独到之处,案语较简要。1955年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

 

《医方捷径指南全集》

书名。二卷。清·王宗显辑。约成书于1644年。上卷记述单味药药性、功用;下卷分科、分证介绍方剂,并附救急方数则。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

 

《医方捷径》

医方著作。

①明太医院原本,罗必炜参订。本书基本上是《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卷六-卷七部分,其中小儿类病少方剂4首。参见医门初学万金统一要诀条。

②《医方捷径指南全集》(原题清·王宗显辑)的简称。

 

《医方简义》

医方著作。六卷。清·王清源撰于1883年。本书采集各家医论方书,结合作者临证经验编辑而成。卷一四诊、经脉;卷二-六为时病、杂病、妇产科疾病证治,阐述病因、病症及治法,较为细致全面。现有初刻本等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医方集解》

医方著作。三卷。清·汪昂撰。刊于1682年。本书选录古今医籍中常用方剂约六、七百首(分正方及附方)。按不同作用的方药性质分为补养、发丧、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类方剂。除列述每个方剂的方名、主治及处方外,并引录历代名医各家学说,阐明方义。由于选方切于实用,流传很广。现有康熙年间初刻本、清刻本、多种近代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方大成》

医方著作。又名《新编医方大成》、《类编经验医方大成》。十卷。元·孙允贤辑。刊于1321年。本书集录宋、元医家习用的重要方剂类编而成。全书共分72门,包括风、寒、暑、湿、伤寒、疟、痢等。均首先扼要论述病候,次选医方并注明出处。全书约2000余方。方论比较简要,当时流传颇广。此后明代及日本医家又有若干种增补和选编本。

 

《医方丛活》

医话著作。八卷。清·徐士銮辑。刊于1886年。本书杂录诸子百家著作中有关本草、单方及医论,内容不加分类,共收医话约800余条。每条立小标题,附记出处,间有简短按语。其卷六之末另辑附钞一卷,系据其家藏的宋本药方摘编而成。本书虽较杂乱,但却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现存清刻本。

 

《医方便览》

医论著作。四卷。又卷首一卷。明·殷之屏撰。刊于1582年。本书根据皇甫中《明医指掌》中的医论歌括重加修订补注,共编为100首,将医学理论与各科病症编成歌括,使初学者便于记诵。每首之后分列治疗方剂(无方歌)。此外卷首辑有运气,经络、病机、歌赋和医论。本书为一本学医门径书。现存康熙刻本。

 

《医法征验录》

诊断学专着。二卷。清·李文庭撰。初刊于1818年。上卷专论脉诊,以两手寸关尺三部脉之浮、沉、迟、数四种脉象为大纲统领诸脉,结合其兼脉分析主病、病源及治法,联系临床诸证较为具体;下卷以察舌为主,在《敖氏伤寒金镜录》36舌的基础上,推阐为75舌,论证立方,并绘简图。本书于1849年重刊时,由王名声另加按语,内容有所增补,并附部分医案。现存二种清刻本。

 

《医法圆通》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郑寿全撰于1874年。全书对内科杂症、伤寒、时病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证的证治予以阐论。郑氏主要示人以圆机活法,故只以医论为主却不载方剂,取古人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之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存几种清刻本及重庆中西书屋铅印本。

 

《医法心传》

医论著作。清·程芝田撰。刊于1885年。全书共有医论十二篇,包括五行、伤寒、温疫、痢疾、痘科及损伤等病证辨治要旨,以作者学验俱丰,而又有革新思想,故论述多有新意,又强调“医宜通变”,随证处方,但又认为诸家之方多为化裁而来,总不出古方范围。现存几种清刻本及上海三星书屋石印本等。

 

《医灯续焰》

脉学著作。二十一卷。明·王绍隆传,清·潘楫增注。初刊于1652年。潘氏取崔嘉彦《四言举要》(明·李言闻删补改订本)予以注释。注文多据《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以及张洁古、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等诸家学说。并能结合潘氏业师王绍隆所传授的脉学见解,联系各科病症,阐述脉理、治法。内容比较详备。1928年上海中华新教育社重印此书时,删去原书最后二卷(“医范”和“病则”),全书改为十二卷,并将原书各卷所述方药予以集中,另编附方一卷,书名改为《崔真人脉诀详解》。现存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医灯集焰》

医论著作。二卷。清·严燮撰于1864年。本书集诸医家之言,取“照医之灯”、“光明显耀”之意而题名。卷上为医论,阐述阴阳、五行、治法、望闻问诊;卷下为察舌辨症、脉诀。大多用韵文、歌诀记述,并加注释。内容较简略。现存光绪刻本等。

 

《医彻》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怀远撰。刊于1808年。卷一为伤寒,自两感证至夹证、坏证、遗毒;卷二-三分述中风、虚劳等多种内科杂病、外科痈证以及五官、口齿的一些病证;卷四为女科经、带、胎、产诸病。怀氏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强调察色、审声、持脉、辨证的重要性,强调使用四诊所得辨析施治,并主张治病宜结合具体病情灵活变通。书中所列论、治、方、案较为简要,颇多临床心得。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钞类编》

综合性医书。二十四卷。清·翁藻编。刊于1830年。全书摘录清以前医学文献及各家学说,分门别类汇编而成。卷一为运气要诀、经穴图考、奇经八脉;卷二脉要、名医杂着、名医方论、医门八法、穴位定法、伤寒总论等;卷三-二十二临证各科证治;卷二十三-二十四本草。书中选辑资料较多,包罗颇广。现存初刻本及光绪刻本。

 

《医便》

医方著作。二卷(又有五卷本、六卷本,内容相同)。明·王三才辑。刊于1587年。卷首为全书提纲,总述此书大要。全书共选常用效方226首。其后经明·张受孔、姚学颜等重订刊行,并仿此书体例,另辑428方,名《医便二集》(附《敖氏伤寒金镜录》一卷。)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现存七种明刻本。

 

《医碥》

综合性医书。七卷。清·何梦瑶撰。刊于1751年。碥,是上马上车的踏脚石。何氏借碥石喻为习医之阶梯,故以《医碥》为书名。本书是一部基础临床结合的医学门径书。卷一为基础理论部分,略述脏腑、经络、阴阳、水火、寒热、补泻等概说;卷二-四分述内科杂病证治,其主论能综合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学说,对病证的分析,说理明白晓畅,颇多个人见解;卷五为四诊;卷六-七成方辑录。所选方剂切合临床实用。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医方全书》本。

 

《一见知医》

综合性医书。六卷。清·陈鄂辑于同治七年(1868年)。本书以临床多科疾病证治为主,摘录历代医书有关论述整理而成。卷一为医理总论;卷二以生理部位分类论述体外所见病症;卷三论脏腑所主疾病;卷四论六淫七情病、妇科;卷五论儿科;卷六论痘疹、麻疹。每证列述病情,并附简易方。现存多种清刻本。

 

《一得集》

医论医案著作。三卷。清·心禅僧撰。刊于1890年。卷一有医论十七条,历数庸医误人之过,立论明确而言之有据,文笔犀利而少夸诞。主张治病当先熟悉正常生理状态,知常达变才能正确诊断。强调病各不同,治法方药亦应随之而变;后二卷大多为内科杂病医案,治法灵活,常常是内外合治,针药并施。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一草亭目科全书》

眼科专书。一卷。明·邓苑撰。撰年未详。书中将目瘴总括为内障与外障二类,首为议论叙述生理病理;次为治法,备载眼病方药。并附小儿眼病治法。叙述简要,方剂切于实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与《异授眼科》合刊)。

 

《叶选医衡》

医论著作。二卷。原题清·叶桂选定。本书选集历代医家论病、论脉、论治著作70余篇,大多简明。能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医家的医学学术特点。现存三种清刻本及石印本。又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叶天士女科医案》

医案著作。清·叶桂撰,陆士谔编。刊于1921年。全书分为调经门、胎产门、带崩门和血室门,每门又分类记述,集录了叶氏治妇科病的诊治经验,并附论脉二则。现存上海世界书局石印本。

 

《叶天士家传秘诀》

儿科著作。一卷。原题清·叶天士撰。本书原无刊本,于1929年刊行《回澜社影印医书四种》时曾据旧钞本影印。书中论述小儿胀病、腹中虫痛、积痛、吐泻、呕吐、泄泻、痢疾、疳、疸、肺脏主病、喘嗽、肾脏主病等小儿杂病的论治。虽说不够完整,但其中辨证治法多结合医案论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存道光年间石印本,又收入《回澜社医书四种》中。

 

《叶氏医案存真》

医案著作。三卷。清·叶桂撰。由其玄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及《天元医案》中所载叶案等予以辑刊。全书不分类别,以内伤虚劳病案为主。辨证确切,随证立方,自有良好疗效。文字质朴无华,很少斧凿痕迹。可供临床参考。卷末附马元仪《印机草》一卷及祁正明、王晋三医案数则。其中周学海加以整理评点,调整体例,并予以分门别类,辑为上下二卷,改名《评点叶案存真类编》。现存几种清刻本和石印本,又收入《周氏医学丛书》中。

 

《叶氏女科证治》

妇科著作。又名《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四卷。托名清·叶桂撰,本书原作者及书名不详。1817年曾以《竹林女科》之名刊行,并有多种翻刻本。1913年鸿文书局将此书改叶氏之名石印,又有多种复印本。内容以妇产科治疗方剂为主,并无多少妇科生理病理的论述。

 

《叶氏录验方》

方剂著作。三卷。宋·叶大廉辑。原刊于1186年。本书为作者在各地行医时亲自试用和收集的一部验方集。上卷为治诸风、伤寒、气病等验方;中卷为补益、痼冷、积热、痰饮咳嗽、泄痢、妇人等验方;下卷为小儿、杂病、眼目、咽喉口齿、疮肿伤折等验方。末附汤方、香谱及备急方。虽说大部分方剂均可以找到它的渊源,但毕竟是经试验而取效者,而且确有一些方剂属作者自制的。于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有日本钞本。

 

《野菜博录》

本草著作。三卷。明·鲍山撰。刊于1622年。作者对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曾广为采集,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其中的一些食用植物亲自移植栽种。本书即鲍氏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参考文献写成。全书共收可食植物(草类及木类)435种,均附以插图,记其形态与性味和食法。虽未涉及药用,但却收载了一般本草书所未收载的地方草药,故在研究药物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有石印本及《四部丛刊》本。

 

《也是山人医案》

书名。清·也是山人撰。本书列述多种病案,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证,用药颇精炼,配伍比较活泼。但记录较简略。甚或有些病案在辨证分析和立法等方面有疏略或不够清楚之处。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要药分剂》

药学著作。十卷。清·沈金鳌撰。刊于1773年。本书为《沈氏尊生书》的组成部分。作者根据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等十剂予以分类,共选药420种,分别对各药的性味、七情、主治、归经及禁忌等方面予以详细论述。书中还记述了前贤的有关论述间附作者按语。现存乾隆刻本,1949年后有单行本。

 

《药总诀》

药学著作。见《通志·艺文略》。一卷(《嘉佑本草》作二卷)。梁·陶弘景撰。刘禹锡谓:“《药总诀》……论夫药品五味寒热之性,主疗疾病及采蓄时月之法,凡二卷。一本题云《药象口诀》,不着撰人名氏,文字并相类。”

 

《药治通义》

治疗学专着。十二卷。日本·丹波元坚撰。约成书于19世纪中期。本书论述用药的方法和原则,方剂的配伍与组成,汗、吐、下、清、温、补等治法要旨,以及各种剂型,药物分量、药物的服用、药物贮藏和外治法等方面内容。全书百余篇文章,每篇均首引历代医家的原文,附以作者的按语,是一部有关药物治疗理论的专着。现存1935年铅印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药症忌宜》

内科著作。二册。清·陈澈撰。刊于1872年。本书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将病症分为风、寒、暑、湿、燥、火、阳虚、阴虚、表虚、里虚、阳实、阴实、阳厥、阴厥、上盛下虚、心虚、肝虚、脾虚等五十门。每门中又分列多种病证,每种病证均选列应用药物,并对这些药物的药性、功效及药物的宜忌作相应的论述,末附诸病应忌药总例,综述各类药性。现存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药要便蒙新编》

药学著作。二卷。又名《药要便蒙》。清·谈鸿鋆撰。刊于1881年。本书将常用药物365种(其中《神农本草经》143种,后世本草著作222种),分为补益、宣通、祛寒、泻热、驱风、除痰、润燥、利湿、收涩、消散等七门。每门列若干药物,每药撰四言诗四句,并附加眉注,以供初学入门之用。现存清刻本。

 

《药言随笔》

医论著作。三卷。清·李日谦撰。刊于1899年。本书以笔记问答体裁记述医疗经验。上、中二卷分论脉诀及内科、妇科、儿科病症治;下卷为多种救急验方。全书简明扼要,所收验方亦多简便有效。现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药性纂要》

药学著作。四卷。清·王逊撰。刊于1694年。本书论述606种药物的性味功治。其中选取《本草纲目》中药物597种,另新增9种,叙述简要,并附评注。现存稿本及康熙刻本。

 

《药性通考》

药学著作。八卷。原题太医院手着,实为清·刘汉基所撰。约成书于19世纪中期。卷一-六药性考,介绍415种不分类别的药物性味主治,颇多作者的经验与见解;卷七-八集录神效单方,列述黄疸、鼓胀、六郁、痹症等各种疾病的证治。现存清刻本。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药学著作。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组编。本书对明·龚廷贤所撰《药性歌诀四百味》(又名《药性歌》)的原文(四言歌诀)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并删去了不切实用的内容,增入了语译注解,同时对不常见的难字,加注汉语拼音,便于读者学习。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药味别名录及续录》

药学著作。共二册。高洁编。刊于1919年。本书是北京药行商会为药业人员查验常用商品药材的别名而编印的一种工具书。全书收载500余种药物的别名。分正、续两册。书中所用检索方法也是根据药业人员的习惯而制定,与一般按笔划、部首者不同。是研究地方药店常用药物别名的参考书。

 

《药谱》

药学著作。一卷。唐·侯宁极撰。撰年不详。本书为唐代文人利用药物的某些记载。这些人“尽出新意,考立别名”对数百种药物(现有195种)的名称尽加改换,变成鲜为人知的文字隐语。如将牵牛称为“假君子”,川乌头称为“昌明童子”之类,可供研究古代药物名称和别名的参考。见《说郛》及《唐代丛书》。

 

《药品化义》

药学著作。十三卷。明·贾九如撰,李延昰补论。约刊于1644年。卷首诸论系李延昰所补,计有本草论(简史)、君臣佐使论、药有真伪论及药论。卷一为药母及辨药入法;卷二-十三将148种药物分为气、血、肝、心、脾、肺、肾、痰、火、燥、风、湿、寒十三类,对其性味功治等加以论述。每种药物根据辨证八法说明。每卷之末综括该卷之要点。现有多种清刻本及排印本。

 

《药鉴》

药学著作。二卷。明·杜文燮撰。刊于1598年。卷一药性总论,首载寒、热、温、平四赋,较之《药性赋》有所增补,次记用药、制方、禁忌、主病、运气等内容;卷二分别论述173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其中对于各药的气味、阴阳、升降、分经及配伍应用,论述较详。现有明刻本及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本。

 

《药材资料汇编》

药材专着。上、下二集。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合编。本书收集西怀类、川汉类、南广类、山浙类、草药类、附录等全国各类中药材。对于产地、产季、产况、产作的药性知识予以详细介绍。本书总结了上海老药工的经验,归纳有关文献及外地资料,系统整理了五十余次座谈讨论的成果。对于掌握地道药材等知识颇有参考价值。1959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

 

《药材学》

药材专着。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编。本书系统地整理了有关药材的产地、产季、产况、产作等药材学的总论及700余种药材的生产、鉴定和应用知识。并附有药用动植物、药材外形、饮片及组织粉末等图共1300余幅。是一部较大型的药材参考书。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药按》

医案著作。又名《锦囊治疗方论》,一卷。(即《冯氏锦囊秘录》卷二十)。清·冯兆张撰。为冯氏的医案记录。所列医案除述证用方外,附论方义,颇有发挥。

 

《药盦医案》

医案著作。七卷。恽铁樵撰于1925年。作者选临证过程中颇具经验或教训的医案予以归纳整理。分为伤寒、温病、时病等类,并以病证分细目。案中多连续记载危重病例的诊治经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均作详细记述,以为临床借鉴。对伤寒及儿科病证阐述尤详。后收入《药盦医学丛书》中。

 

《养性延命录》

养生专著名。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撰。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教诫、食诫、杂诫忌穰害祈善等3篇;下卷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等3篇。作者总结了古人的养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养生医药知识,论述了养生延寿的理论与方法。本书推崇道家养生学说,内容较为广泛,是我国较早而颇有影响的一部养生专着。书中还收存了五禽戏,六字诀等珍贵养生文献。收入《道藏》572册,《云笈七签》摘入卷三十二。

 

《养生月览》

养生专著名。南宋·周守中编。二卷。书中收集了晋唐以来的养生经验,按月令顺序予以排列,逐月介述了各种日常生活的宜忌,包括服食、饮酒、制粥、汤浴、房事、疗疾等方面内容,计507条。对养生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有明万历二十年虎林胡氏文会堂《寿养丛书》本。

 

《养生要集》

养生专著名。东晋·张湛撰。原书已佚。部分内容见于《养性延命录》、《医心方》、《太平御览》及所撰《列子注》等书中。

 

《养老奉亲书》

老年养生专著名。又名《奉亲养老书》、《养老全书》。北宋·陈直(一作陈真)撰。成书年代不晚于1085年。一卷,分为上、下二籍。上籍十六篇言老人食治之方,下籍十三篇言老人医药之法、摄养之道。末附“简妙老人备急方”二十三条,以备老人不时之需。本书为我国现存的早期老年养生专着,对后世影响较大。刊本达十数种。并外传至朝鲜和日本。本书经元代邹铉续增三卷并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

 

《养病庸言》

养生学著作。一卷。清·沈子复撰。刊于1877年。本书对于养病的方法提出了“六务”,即:知(病因何起)、忘(勿记在心)、拒(嗜欲勿肆)、看(置身病外如看他人一般)、耐(忍耐)、调燮(指思欲、饮食、起居诸事项)和“六戒”,即:味、尤、迎、忽、愤、糟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存清刻本。

 

Copyright @ 2002-2010 涓尰涓嵂绉樻柟缃�. xxmy.com 鐗堟潈鎵€鏈� 婀業CP澶�10017704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