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秘方网
首页 | 中医中药秘方网 | 业内相关 | 中医书籍 | 中药材 | 中药方剂 | 名医 | 医案心得 | 专栏 | 杂集 | 报错· 留言 | 搜索
 《中医词典》x~y > 拼音Y

(拼音Y)第九篇

 

阴漏

病证名。昼轻夜重之漏证。《证治准绳·杂病》:“不论(眼之)何部生漏,但从黄昏至天晓则痛胀,流水作青黑色,或腥臭不可闻,日间则稍可,非若他证之长流,乃幽阴中有伏隐之火随气升而来,故遇阴分即病重,治当温而清之。”治宜补气血之剂,内服用黄芪汤加减。另一种含义见《外科启玄》卷七。书中称:“三曰阴漏,男女阴内痛而出水者是也。”即发于男、女前阴部之漏症。

 

阴陇

陇,隆盛。指阴气极隆盛。《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阴陇”。谓夜半是阴气最隆盛的时间。

 

阴陵泉

经穴名。出《灵枢·热病》。属足太阴脾经。合(水)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阴廉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布有生殖股神经,股内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有闭孔神经的前支,并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通过。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外阴搔痒,股内侧痛,下肢麻痹。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阴冷

病证名。又名阴寒。指阴部寒冷。《诸病源候论》卷四十:“胞络劳伤,子脏虚损,风冷客之,冷乘于阴,故令阴冷也。”临床以阴部寒冷为主证,甚则小腹冷痛,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等,多影响生育而久不孕。治宜补肾温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妇人大全良方》:“妇人阴冷,因劳伤子脏,风冷客之,用五加皮、干姜、丹参、蛇床子、熟地黄、杜仲各三两,钟乳粉四两,天门冬一两,地骨皮二两,酒十五升,渍两宿,每服一盏,空心食前饮之。”

 

阴烂

病证名。指外阴溃烂。见王士雄《四科简效方》。治用煅牡蛎、飞滑石、煅蚌蛤、人中白、煅龙骨、冰片,共研末,局部上药。参见阴蚀条。

 

阴宽

病名。出《千金要方》卷三。指阴道松弛、阴道壁膨出的病证。王士雄《四科简效方》主张用“肥皂荚子浸去黑皮,用其白肉,加白芨、五倍子、蛇床子、石榴皮、甘松、山奈、龙骨煎浓汤,日日熏洗;宽而冷者,加石硫黄煎。”

 

阴菌

病名。见《景岳全书·妇人规》。指阴道下脱之物如蘑菇状。即阴挺。详该条。

 

阴厥

病证名。因阳衰精竭所致四肢厥逆。《医林绳墨·厥》:“阴厥者,因其纵欲太过,阳亏于内,精损于外,邪气偶入,阳衰精竭,不能荣养,反被克伐,脏腑生寒而发厥也。”如得病便四肢厥冷,脉沉而细,手足挛而恶寒,引衣盖,不欲水,或下利清谷而厥逆者,用四逆汤、白通汤;厥逆脉不至者,用通脉四逆汤;手足指头微寒者,用理中汤;无热症而厥者,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喘促脉伏而厥者,用五味子汤;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用吴茱萸汤;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者,宜多用绵衣包手足,服五味子汤,或兼与桂枝麻黄各半汤,须臾大汗而解。参见厥证条。

 

阴绝

脉学名词。即脉搏只见于尺部,寸、关两部均无脉动。《伤寒论·平脉法》:“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阴居

居住在阴凉的地方。《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阴痉

病名。一作阴痓。

①指柔痓,即柔痉。《丹溪心法·痓》:“阴痓曰柔,有汗。”参见柔痉条。

②痉病见四肢厥冷者。《证治准绳·杂病》:“痉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其厥逆者皆阴也。”治宜温阳祛邪。《太平圣惠方》用附子散、白术散、柴胡散等方。参见痉条。

 

阴精

解剖结构名。

①泛指阴液。《素问·六微旨大论》:“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参见阴液条。

②指生殖之精。

 

阴茎易举

证名。阴茎容易勃举,常与早泄症并见。因阴虚火旺,相火妄动所致。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等方。一般不宜苦寒直折。若平时阳具易举,体质、脉象俱实者,可用龙胆泻肝汤直泻相火。外治法,用皮硝置于手心,硝化、茎举即衰。

 

阴茎穴

经外穴名。别名势头。《肘后方》:“治卒癫疾方,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则愈。”《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阴茎。在男性尿道口上方宛宛中。主治癫痫,阴缩。艾条灸5-10分钟。

 

阴茎

人体器官名。男性外生殖器的一部分。简称茎,又称玉茎、茎物、阳物、阳事、溺茎。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经筋均聚于阴器。《医学入门·疝》:“筋疝,阴茎肿胀。”《本草纲目》补骨脂条:治“玉茎不倒”。

 

阴经

解剖结构名。又称阴脉。指经脉之中属阴者。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蹻脉等。

 

阴筋

①解剖结构名。睾丸的系带。《医门法律》:“凡治水肿病,痛引阴筋,卒然无救者……。”

②推拿穴位名。即白筋。见该条。

 

阴竭阳脱

阴阳学说术语。指阴阳相互依存,一方枯竭,则另一方随之亡脱。属阴的生命物质基础枯竭,将导致属阳的生命活动随之停止。临床可见大汗亡阳,亡血导致气脱等。参脱证条。

 

阴结

病证名。

①因胃肠阴寒凝结,或精血亏耗大肠干燥所致的便秘。见《兰室秘藏·大便燥结门》。《医学入门·燥结》:“不能食,脉弦微者,为阴结。”《景岳全书·杂证谟》:“阴结证,但察其既无火证,又无火脉,……盖此证有二则,一以阳虚,一以阴虚也。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津液不到而肠脏干稿,此阴虚而阴结也。”阳虚者,益其火则阴凝自化,宜右归饮、大补元煎、大营煎之类主之,或以人参当归数钱煎汤送右归丸、八味丸。阴虚者,治宜滋肾润燥,宜左归饮、左归丸、当归地黄饮、五福饮、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二者欲其速行,宜于前法中各加肉苁蓉二三钱。亦有将寒秘、气虚秘、湿秘等归为阴结。《证治记补·秘结》:“阴结者,阴寒固结肠胃,血气凝滞而秘结也。外症不渴不食,肢冷身凉,大便硬闭,脉沉而迟,宜四物合附子汤,如久不大便而脉反微涩者,黄芪建中汤。”《金匮翼·便秘统论》:“冷闭虚闭即阴结也。”《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冷闭名阴结。”参见大便秘结、寒秘、气秘、湿秘、虚秘各条。

②脉象名。《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阴交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少关、横户。属任脉。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脐周疼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血晕,疝气,水肿,及肠梗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阴茧

病名。见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多因下焦湿热蕴结成毒,或新婚损伤,或交合不洁染毒而成。症见阴户一侧或两侧结肿,形如蚕茧,疼痛,或有发热,治宜清肝泻热解毒,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局部用甘草水熏洗。

 

阴火怔忡

病证名。见《不居集》上集卷二十二。证见阴火上冲,头晕目花,耳鸣齿落,或腹中作声,怔忡不已。治宜滋阴抑火,加养心之剂。若久服不愈,为无根失守之火,脉必空豁,则宜温补(《证治汇补》卷五)。参见怔忡、虚损怔忡等条。

 

阴火痛风

病证名。气血不足,阴火旺而有痰浊的痛风证。见《丹溪心法·痛风》。治宜补气血而清痰火,药用人参白术、熟地黄黄柏山药、海石、南星、琐阳、败龟板、干姜等。参见痛风条。

 

阴火痰

病证名。因阴虚火旺所致的痰证。《不居集》卷十七:“阴火痰,面有红光者,乃阴火上炎,又当用滋阴药。”方用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等。参见痰证条。

 

阴火疬

病名。因阴火寒痰所引起之瘰疬。出《疬科全书》。其发病多因先天亏损,加寒痰凝结而成。证见颈部生核,其数可单发或多发,渐大,有如卵者,质硬,或其表面有小粒状者。或颈部单侧发者,亦有见于双侧者。治宜软坚温阳,固脾补益肝肾之剂,可选用六味地黄丸之类。参见瘰疬条。

 

阴火

生理学名词。指心火。由饮食劳倦,喜、怒、忧、思所生。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脾胃气虚……阴火乘其土位。”

 

阴黄

病名。

①黄疸之属寒湿者。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或由阳黄日久转化而成。《景岳全书·杂证谟》:“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证见身目黄色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小便短少,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迟。治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方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等病。参见黄疸条。

②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

③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寒热,并十指疼痛,鼻中煤生,此是阴黄。”宜服麻黄栀子汤。若见人中反者,病情较为严重。参见黄疸条。

 

阴户肿痛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多因郁怒伤肝,肝胆湿热下注所致,症见阴户肿胀作痛,或小便黄赤涩滞,下腹部不舒,甚则伴有寒热等。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局部可用蛇床子、地肤子、黄柏防风苦参煎汤熏洗。

 

阴户痛

证名。见《卫生宝鉴》卷十八。即阴痛,详该条。

 

阴户湿肿

病证名。见陆成一《女界须知》。属阴肿范畴。多见于肥胖之妇人,因脾虚湿浊下注所致。症见阴户肿胀,肢体倦怠乏力,小便淋漓等。治疗参见阴肿条。

 

阴户风肿

病名。属阴肿证候。陆成一《女界须知》:“肝脉络于阴器,肝旺生风,复由外风引动,则阴户发肿,可用桑叶、菊花荆芥防风煎汤熏洗。”

 

阴户

即妇女的阴道外口。见《景岳全书·妇人规》。

 

阴狐疝气

即狐疝。《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医宗金鉴》注云:“偏有大小,谓睾丸左右有大小也。时时上下,谓睾丸入腹时出时入也。”详狐疝条。

 

阴汗

病名。

①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医林绳墨·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张氏医通·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或当归龙荟丸及二妙散俱效。阴囊湿者,以炉甘石煅过扑之,密陀僧亦佳。”有因肝肾亏损,湿热下乘者。《医略六书》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下乘者则精血不藏,每多阴汗,宜滋肾凉肝。”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白芍。有因肾虚阳衰而阴囊多汗者。《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

②多汗之属阴证者,见汗出而冷。《景岳全书·杂证谟》:“阴汗者,冷汗也。”由阳衰阴盛所致。治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