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中脘隐隐痛者胃疽,其上肉微起者胃痈。(中脘穴,又名胃募,在脐上四寸。)
又曰∶胃脘痈,人迎脉逆而盛。
《素问》∶帝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甲乙经》沉细作沉涩。)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中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病能篇。)
《圣济录》云∶胃脘痈,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坏。以气逆于胃,故胃脉沉细。以阳气不得上升,故人迎热盛,令人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或咳嗽,或呕脓唾血。若脉洪数,脓成也,急排之。脉迟紧,瘀血也,急下之,否则其毒内攻,腐烂肠胃矣。
李东垣曰∶脏腑肠胃内疮内疽,其疾隐而不见,目既不见,手不能近,所为至难,可以诊其脉而辨之,亦可知矣。有胃脘痈者,当候胃脉,人迎者,胃脉也。其脉沉细者气逆,逆则甚,甚则热聚胃口而不行,胃脘而为痈也。若其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气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也。(《十书》)
《百效全书》云∶胃脘居心穴之下,其生痈也,外证寒热如疟,胃浊则肺金失养,或咳或呕,或唾脓血,皮肤错纵。多因饮食七情火郁,彼又外感寒气,使热浊之气填塞胃脘,胃中清气下陷,故右关脉来沉细,胃中又为寒气所隔,故人迎脉来紧盛,有此二脉,胃痈始成。宜大射干汤。如痰气上壅,甘桔汤;大便不利,太乙膏作丸服之;小便赤涩,腹满不食,三仁汤;脓出食少,补中益气汤。
窦汉卿曰∶凡内痈,余尝以薏苡仁汤、牡丹皮散、太乙膏治之亦效。若吐脓血,饮食少思,宜助胃壮气为主,而佐以前法,不可专治其疮。(《全书》)
朱丹溪曰∶内疽者,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郁而发,用射干汤主之。
冯鲁瞻曰∶胃痈者,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多热,若邪热内泊,则两热相合,故结为痈。而胃脉必沉细,人迎必甚盛,盖胃脉见于右关,本宜洪大而反沉细者,足见胃气之逆也。人迎者,胃经穴名,在结喉两旁,亦有动脉应于其间,见于左寸。今若人迎甚盛,而右关沉细,则愈见热壅聚于胃口而不行,故不能充于脉耳。人见人迎脉盛,误为伤寒,禁其饮食,则必死。(《锦囊》)
又曰∶胃脘痈者,何以别之?《内经》云∶人病胃脘痈者,当论脉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反甚,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治法与肠痈同,初以疏利之药导其滞,次用排脓消毒托里之药调之,此其大法也。
张仲景曰∶胃痈初起,中脘穴必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并无咳嗽咯吐脓血,由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热聚胃口而成痈也。脉来沉数者,清胃射干汤下之。若脉涩滞者,瘀血也,牡丹皮汤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赤豆苡仁汤排之。体倦气喘作渴,小水频数者,肺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麦味补之。
大射干汤 治胃痈始成。
射干 升麻 白术 赤芍药 赤茯苓 山栀仁水煎熟,入蜜生地汁和服。
甘桔汤 治胃痈痰气上壅。
三仁汤 治胃痈小便赤涩,腹满不食。
薏苡仁 桃仁 冬瓜子仁 牡丹皮水煎服。
射干汤
射干 升麻 犀角 麦门冬 元参 大黄 黄芩(各一钱) 芒硝 栀子 竹叶(各五钱) 水煎服。
赤豆苡仁汤
Copyright @ 2002-2010 中医中药秘方网. xxmy.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1770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