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卷之三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

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风根据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土,刚性难驯,挟风火之威,顶巅易到,药不可以刚燥投也。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古圣治肝,法尽于此。夫肝主藏血,血燥则肝急。凡肝阴不足,必得肾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味取甘凉,或主辛润,务遂其条畅之性,则郁者舒矣。凡肝阳有余,必需介属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治肝气,先疏其郁,宜逍遥散。因怒动肝,小柴胡汤加山栀、青皮。嗳而吐沫,代赭旋复汤。呕而胀满,三因七气汤加枳壳、木香。怒伤胁痛,生白芍、金橘皮、山栀、枳壳、郁金汁、降香末。肠鸣飧泄,则泄木安土,人参安胃散加半夏曲。 疝肿硬,则导滞和肝,橘核丸加减。若气有余便是火,治肝火实,吞酸胁痛,左金丸、抑青丸。胁大痛引腰背,汗泄,忌辛燥耗气劫液,宜甘酸化阴,甘草、柏子仁、杞子、枣仁、阿胶、牡蛎、木瓜、生白芍、五味子、鳖甲、金橘皮。虚痛久痛必入络,宜理营络,旋复花汤加当归须、丹皮、延胡、桃仁

湿热火盛,胁痛筋痿溲血,龙胆泻肝汤。火盛狂躁,胸痞咽阻便秘,当归龙荟丸。阴虚痿弱,虎潜丸去锁阳

厥逆,四逆散。痞满,半夏泻心汤。呃噎,橘皮竹茹汤。吐衄失血,犀角地黄汤加山栀、藕汁。至于肝阳化风,上扰清窍,则巅痛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寤烦,由营液内虚,水不涵木,火动痰升,其实无风可散,宜滋液和阳。复脉汤去姜、桂,或用熟地、白芍、杞子、茯神、枣仁、炒甘菊、霜桑叶、牡蛎、石斛、五味。其由肾虚阳浮者,宜填髓补精。阿胶、龟甲、淡菜、青盐、牛膝、萸肉、熟地、磁石。其由土弱木乘者,宜缓肝益胃。

酸枣仁汤去川芎,加人参山药、小麦。其因怒劳,致舌麻肢痹,筋 肉 ,由五志过极,阳亢阴衰,风从火出,宜柔润熄风。河间地黄饮子去桂、附、巴戟、菖蒲。其火风上郁,头重脘痹,宜清金肃降。杏仁、鲜菖蒲根、栝蒌、钩藤、菊叶、薄荷。其年高水亏,风火易升,头晕便秘,宜壮水滋燥。还少丹去杜仲、巴戟、楮实、茴香,加桑叶、黑芝麻、柏子仁、炒甘菊、茯神、牡蛎。其阳明络虚,风火易震,食少知饥,宜填实空际。人参山药、炙草、牡蛎、枣仁、茯苓白芍、南枣。大抵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正仿《内经》治肝之旨也。

丹溪曰∶病患自言冷气从下而上,非真冷也。此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上。其热为甚,自觉冷者,火极似水,积热之甚也。阳亢阴微,故见此症。又曰∶气从左边起,肝火也。宜左金丸。气从脐下起,阴火也。黄柏丸、坎离丸。气从足下起入腹,虚之极也。滋阴降火汤,外用津调附子末,涂涌泉,引热下行。

 

附方

〔疏郁〕逍遥散 见一卷火。

〔因怒〕柴胡 见一卷温。

〔嗳气〕代赭旋复汤 见本卷呕吐。

〔呕胀〕三因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飧泄] 人参安胃散 参(一钱) (二钱) 生草 炙草(各五分) 白芍(七分) 茯苓(四分) 陈皮(三分) 黄连(二分)

〔 疝〕橘核 橘核 川楝 海带 海藻 昆布 桃仁(各二两) 延胡 浓朴 枳实 木通 桂心木香(各五钱)

〔肝火〕左金丸 见一卷火症。

〔胁痛〕抑青丸 黄连一味,以茱萸汤浸一宿为丸。

〔理络〕旋复花汤 见二卷痰饮。

〔火盛〕龙胆泻肝汤 见本卷诸气。

〔狂火〕当归龙荟丸 见一卷火。

〔痿弱〕虎潜丸 见一卷中风。

〔阳厥〕四逆散 柴胡 白芍 枳实 炙草

〔胸痞〕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呃逆〕橘皮竹茹 见本卷呕吐。

〔吐衄〕犀角地黄 见一卷温。

〔滋液〕复脉汤 见一卷中风。

〔益胃〕酸枣仁汤 见一卷中风。

〔类中〕地黄饮子 见一卷中风。

〔老人〕还少丹 见一卷中风。

〔阴火〕黄柏 黄柏一味,酒炒水丸。

〔阴火〕坎离丸 见一卷火。

〔滋火〕滋阴降火汤 白芍(一钱三分) 当归(一钱二分) 熟地 麦冬 白术(各一钱) 生地(八分)

知母 黄柏 炙草(各五分) 陈皮(七分) 加姜、枣,水煎。

 

肝气脉案

本 胁左隐痛,胸间动气,头晕肢麻,寐即舌干似辣,中夜自汗,清晨咳痰,便泻觉爽。肝阳挟风火上冒,侵犯脾土使然。秋深左关脉弦长牢实,医谓金弱木强,非时脉见,来春木必侮土,膈逆司忧,遂用滋肾镇肝,数十剂脉症未退。更医进胃爱丸,服后痰较少而泄气多,且皆健脾药,不能制肝阳,历冬并右脉亦弦劲,胸脘引痛。予谓前症自是肝阳肆横,但肝为刚脏,不任克制,专用滋清,恐又致痛为胀。若仿《内经》治肝以酸泻之法,自然柔伏矣。因用白芍、木瓜、乌梅、萸肉、五味、金橘、枣仁等,加牡蛎(醋 )、橘络、木香、茯神、芝麻、小麦、桑枝膏为丸。服后左关渐软,不见弦长矣。且示以静摄戒怒节劳,右脉亦和,诸症渐除。

王 高年胸胁气阻痛,脉虚弦。用苦咸酸以泄降。浓朴(姜汁制,五分)、枳壳、旋复花(各钱半)、牡蛎粉(醋 ,二钱)、白芍(炒,三钱)、木瓜(八分)、降香末(二钱)。三服肝逆已平,尚未嗜食,用甘凉以调胃阴。石斛(二钱)、麦冬(钱半)、甘草(五分)、茯苓白芍当归(各二钱)、小麦(一撮)、红枣(五枚)。五服全安。

沈氏 寒热食减,厥气攻注,痛连胸背,脉弦,左浮大。服平肝镇逆之剂,攻注稍缓,宿有胀症,曾用通腑法获痊。今惧其壅而成胀,兼用通镇,庶几善后之防。白云苓(二钱)、郁金、浓朴(各六分)、砂仁、乌药(各八分)、苏梗、枳壳(汁,各钱半)、代赭石、石决明(各二钱),金器同煎,三五服愈。

何氏 肝郁失畅,循经则头项作胀,乘脾则痰浊化酸,入络则肌肉刺痛,腋下零湿,经信愆期,左关沉弦。治在疏肝,佐以渗湿。浓朴、香附、郁金、白芍茯苓、金橘皮、山栀、钩藤当归须。三四服诸症减,自述平昔肠鸣,必倾泻乃爽。亦木气乘土之咎,且肥人虑虚其阳。前方去郁金、山栀、加制半夏、炒白术、薏米、炙草。经亦调。

蔡 小腹气上冲膈,食下呕吐,寒热,便泻,溺痛。病久脉弦左虚,乃厥阴浊逆为吐,攻肠为泻。治在泄浊安胃。吴萸(泡)、川楝子(酒蒸)、小茴香(酒炒)、茯苓、车前子、橘核白芍(俱炒)、生姜、半夏曲。

数服诸症退,去吴萸、川楝子、车前子、生姜,加砂仁、炮姜、广皮。服愈。

束氏 经阻疑孕,胸痞呕酸,寒热胫冷,食减便难,两部沉弦。乃气逆浊踞,非恶阻病,宜和肝泄浊。

吴萸、香附(盐水炒)、茯苓、浓朴、半夏(俱姜汁炒)、橘白、苏梗、枳壳、煨姜。三服前症渐平。

张 当春脉弦,肝木乘土,噫气,大便艰少,常欲入厕,皆肝气忽升忽降致之。青皮、旋复花、降香白芍牡蛎、炙草、当归、半夏(姜汁制)。二服噫气平,大便不结,惟睾丸注痛,加橘核(酒炒)。服全瘳。

丁 神伤思虑则肉脱,意伤忧愁则肢废。高年忧思菀结,损动肝脾,右胁气痛,攻胸引背,不能平卧,气粗液夺,食少便难。由肝胃不和,腑不司降,耳鸣肢麻,体瘦脉弦,风动阳升,脂肉消铄,有晕仆之惧。

香岩谓肝为刚脏,忌用刚药。仲景法肝病治胃,是有取乎酸泄通降之品矣。白芍、木瓜、牡蛎、金橘皮、苏子、蒌仁、杏仁、归须、枳壳,再服颇适。然症由情怀内起,宜娱情善调,不宜专恃药饵也。

陈 胁胀胸痛呕吐,肝气上升,阳明当其冲,必犯脘倾液而出。脉左迟虚,右弦小,阴疟宿恙未愈。

治在益胃和肝,勿使疟厥。白芍茯苓(各二钱)、制浓朴(六分)、制半夏(钱半)、橘白、枳壳(各一钱)、砂仁(连壳八分)、乌梅(二枚)、煨姜(二片)。数服胀痛若失,阴疟亦瘳。

于 先由吞酸,渐次胸胁满闷,食后必吐,病因肝郁失畅,延至木气犯土,水浊不降,势必溺少便结,肝乘胃反矣。苦降逆辛泄浊主之。制浓朴、吴萸、干姜、苏子(炒研。各五分)、枳壳降香末、半夏曲(各钱半)、茯苓(二钱)、椒目(十粒)。数服渐安。

潘 少腹本厥阴部分, 痛不已,利下粘腻如鱼脑,又呕紫血甚多,继以鲜红,夜烦不寐,足厥冷,左脉虚弦,右虚小。此土受木侮,必饮啖后郁勃动肝,厥阴凌犯中下焦,清浊互伤,呕利并剧,节交雨水,风阳猝乘,药忌刚燥,但柔肝熄风缓痛为宜。阿胶(水煨)、白芍、木香、小茴香(盐水炒)、香附(醋炒)、延胡(酒炒)、茯神。一服血止,痛利大减,足亦和。再加炮姜、黑楂肉服,症悉平。改用潞参、茯苓白芍山药、炙草、砂仁诃子肉、粳米、枣肉,调脾而食进。但呕利伤阴,精神未复,因事枨触,寒热烦痛,按捶略爽,是营卫流行之机,未免钝窒矣。且咳喘痰灰,肾虚气少摄纳,必补中则营卫自和,摄肾则喘嗽可定。潞参、炙 、归身、炙草、茯神、五味、山药、骨脂、核桃肉、沙苑子。渐次调理向安。

从侄 左乳下一缕气升,热痛至项,明是肝阳郁久致然。恰当暑湿炎蒸,每岁屡发,本由怫悒,肝久失畅,经隧痰气阻塞,致肺胃不主升降。痞嗳吞酸,大便忽溏忽硬,脉来沉涩。仿丹溪越鞠丸。山栀、川芎、神曲、香附醋炒、蒌仁、旋复花、杏仁、贝母、枳壳。煎服辄安。

严 中年气从季胁横攻中上脘,呕沫失血,年余未愈。近日食少神衰,服燕窝汤滋胀,两关虚缓,冷涎上泛。此肝浊瘀滞,久则入络致满,宜辛温泄浊。吴萸(盐水炒)、半夏(姜制)、广皮、延胡(酒焙)、浓朴(姜制)、茯苓降香末、当归须。二服冷涎痛胀悉止。但阳衰胫冷,法在益阳,去吴萸加桂枝、炮姜、草果(煨)等。三剂食进。

吴 冬初由水泻后腹胀,是脏寒生满,脉虚食少。治先温通理阳。用益智、炮姜、潞参、茯苓、制半夏、缩砂壳、广皮、陈粳米煎汤眼。数剂颇适。晚餐少运化,加神曲、鸡内金(俱炒),胀宽。冬季因怫逆动肝,胁腹胀痛,寒热,脉微数。转方用白芍当归、潞参、苏梗、鲜橘叶,缩砂壳、郁金汁,两合肝胃,痛缓药停。春正上脘痛呕沫,由肝邪乘胃,胃气失降则胀壅,肝阳上升则呕痛,因肝为刚脏,法当柔以软之,甘以缓之。且肝阴久亏,触事生怒,脾元不复,病先肉脱。劣手竟用赭石重镇,桂心刚制,炒术壅气,兼蒺藜青皮疏肝伐肝,一啜烦躁大痛,再剂胁如刃割,腹绞痛欲绝。予闻,拟甘润柔剂,用阿胶、鸡蛋黄、白芍甘草、枣仁、当归、饴糖等。遥寄片纸,药未及撮而殁。志此为以刚治刚,好言平肝者鉴。

 

肝火脉案

赵 左胁痛,脉洪耳鸣,时呕胀腹痛。皆肝火 腾,浊瘀不肯泄降,宜戒怒节饮可愈。仿栀萸汤,山栀(姜汁炒)、黄连(吴茱萸汁炒)、白芍牡蛎(生杵)、丹皮、金橘皮。服效。

 

肝风脉案

本 寐醒舌干辣,华池津不上朝,头眩耳鸣,肢麻胁痛,肝风内震,腹满肠鸣,晨泻不爽,木气直犯中宫矣。左关浮弦,右浮滑,痰嗽不利,太阴受戕,有年,须防类中。晨服方,运脾阳以利湿。生白术茯苓、半夏(青盐制)、炙草、薏米(炒)、砂仁、益智仁(煨)、山药(炒)、小麦。晚服方,养肝阴以熄风。阿胶(水化)、杞子、茯神、麦冬、石斛、白芍桑枝、甘菊(炒)、黑芝麻、牡蛎粉。寐后,用柿霜(二匙)

含舌下,以生廉泉之津。服效。

沈氏 当夏郁怒不寐,五更起坐,倏然头摇手战,目闭耳鸣,晕绝身冷。此怒动肝阳,内风挟痰火上冒也。

急煎淡青盐汤以降风火,一啜即醒。用牡蛎钩藤、山枝、桑叶、白芍、茯神、菊花(炒),二服神志已清。

转方用熟地黄(炒)、杞子(焙)、石斛、枣仁(炒)、龟板(炙)、牡蛎粉、磁石,镇补肝阴而安。

沃 烦劳伤阳,阳气化风上巅,两太阳刺痛,耳鸣口干,寒热不寐,自汗便泻,下元疲乏,脉模糊。

治先熄风镇阳。甘菊(炒)、荷叶、磁石、牡蛎粉、茯神、甘杞子(焙)、熟地炭、白芍、五味(炒)。

数服诸症向安。惟不嗜味微嗽,加甜杏仁、潞参、莲、枣,以补脾肺,原方去前四味,嗣用丸方牡蛎粉、淡菜、首乌、熟地、杞子、牛膝(酒蒸)、五味(焙)、阿胶(水化),和炼蜜丸,以滋填下元,匝月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