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卷之一

燥症论治

燥为阳明秋金之化,金燥则水源竭,而灌溉不周,兼以风生燥,火化燥,《原病式》所谓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于外者,天气肃而燥胜,或风热致伤气分,则津液不腾,宜甘润以滋肺胃,佐以气味辛通;因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或服饵偏助阳火,则化源日涸,宜柔腻以养肾肝,尤资血肉填补。叶氏以上燥治气,下燥治血二语括之,最为简当。今析言之,燥在上,必乘肺,为燥嗽。喻氏清燥救肺汤加减。肺中有火,为干咳。申先生琼玉膏主之。外内合邪,千金麦门冬汤。肺痿咳唾,心中温温液液者,仲景炙甘草汤。燥在中,必伤脾胃之阴,为热壅,食不下,金匮麦门冬汤。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痛,胃翻便秘,丹溪韭汁牛乳饮。胃热善消水谷,丹溪消渴方。燥在下,必乘大肠,为大便燥结,其气秘,浊阴不降者,东垣通幽汤、润燥汤、玉函麻仁丸。风秘血燥,东垣润肠丸加郁李仁、防风。津枯秘结,丹溪润燥生津汤加麻仁,或蜜煎导。血枯膈噎,便结如栗,生料六味丸去山萸,加首乌、当归,或加肉苁蓉、桃仁捣。水煎服。兼食人乳酥蜜。此燥在脏腑者也。若燥在血脉,多见风症,宜滋燥养营汤治外,大补地黄汤治内。血虚外燥,皮肤皴揭,筋急爪枯,滋燥养营汤。诸痿由于肺热,热亢则液耗,百骸无所荣养,故手足痿弱,不能自收持,反似痹湿之症,养阴药中,加黄柏以坚之,如虎潜丸之类,切忌用风药。又妇人脏燥,肺脏也。悲伤欲泣,仲景甘麦大枣汤以生肺津。凡诸燥症,多火灼真阴,血液衰少,故其脉皆细微而涩也。通治滋燥饮,生血润肤饮。

 

燥症脉候

燥症脉微细涩小,间有虚大急数浮芤,重按无不细涩而微者。《入门》曰∶伤燥脉涩。

 

附方

〔燥嗽〕清燥救肺汤 霜桑叶(三钱) 杏仁(七分) 麦冬(一钱二分) 石膏(二钱半) 人参(七分)

阿胶(八分) 胡麻 甘草(各一钱) 枇杷叶(一张)

〔干咳〕琼玉膏 地黄(四斤) 茯苓(十二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

〔合邪〕千金麦门冬汤 麦冬(二钱) 桔梗 桑皮 半夏 生地 紫菀 竹茹 麻黄(各七分) 炙草(五分)

五味子(十粒) 姜(一片)

〔肺痿〕甘草 见前中风。

〔伤阴〕金匮麦门冬汤 麦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胃槁〕韭汁牛乳饮 韭汁 牛乳 有痰加姜汁。血膈,去牛乳,加陈酒。

〔胃热〕消渴方 黄连 花粉 生地汁 藕汁 牛乳

〔气秘〕通幽汤 当归 升麻 桃仁 红花 甘草 生地 熟地或加槟榔末。

〔阳结〕润燥汤 大黄 归尾 桃仁 麻仁 升麻 红花 生地 熟地

〔脾约〕麻仁丸 浓朴 芍药 枳实(各二钱) 大黄(四钱) 麻仁 杏仁(各一钱五分) 炼蜜为丸。

〔风秘〕润肠丸 麻仁 桃仁 羌活 当归 大黄 皂角 秦艽 蜜丸。加郁李仁、防风,名润燥丸。

〔津桔〕润燥生津汤 当归 白芍 熟地 天冬 麦冬 栝蒌 桃仁 红花

〔便燥〕蜜煎导 白蜜 熬,捻如枣核,纳谷道中。

〔滋阴〕六味丸 见前中风。

〔血燥〕滋燥养营汤 当归 生地 熟地 白芍 甘草 黄芩 秦艽 防风

〔血燥〕大补地黄 二地 山药 山萸 杞子 白芍 当归 元参 知母 黄柏 苁蓉 蜜

〔痿弱〕虎潜丸 见前中风。

〔脏燥〕甘麦大枣 甘草 小麦 大枣

〔通治〕滋燥饮 秦艽 花粉 白芍 生地 天冬 麦冬 蜜或加人乳、牛乳、梨汁、蔗汁亦可。

〔通治〕生血润肤饮 生地 熟地(各二钱) 天冬(钱半) 麦冬 当归 黄 (各一钱) 黄芩桃仁 栝蒌(各五分) 红花(一分) 五味子(九粒)

 

燥脉案

徐 老年上盛下虚,呛咳上气,声哑嗌干,咳则起坐,卧不安枕,溺黄便硬。此由温邪化燥、渐传入腑,脉虚涩,两寸俱大。治仍清上。用生地、麦冬、竹叶、沙参、贝母、玉竹、山栀、甘草、枇杷膏,数服遂平。

朱邑尊 疟瘳复感秋燥,虚阳上冒,则为头眩耳鸣,津不上供,则为舌干咽燥。加以公事劳心,渴饮脘闷不饥,左寸关脉大于右,是秋令亢阳致病。后液涸,最忌燥药劫津。用钗斛、丹皮、沙参、麦冬、鲜生地、栝蒌霜、洋参、茯神,二剂霍然。

王女 秋感风燥,头晕热烦,咳连胸胁震痛,吸气有音。治宜清肃上焦,勿令气痹。豆豉、杏仁、贝母、橘红、蒌皮、桑皮蜜炙、桔梗、嫩桑叶,枇杷膏和服。

三剂而平。

董氏 经闭忽通,下损佳兆。近逢秋燥,寒热渴烦,脉数唇干,嗽多寐少,症由阴液不足,肺脾感燥而成,治在滋养营液。用局方甘露饮∶生熟地黄麦冬、石斛、甘草、茯神、枇杷叶,加五味、杞子、甜杏仁、梨肉。

四服症退,数脉顿改。但着左卧则咳而胁痛,去五味、梨肉,加桑皮(蜜炙)、白芍。四服更适,饮食亦加,调理渐愈。

岳 老年因怒失血,渴烦羸瘦,延秋燥气加临,舌紫黑,干薄无津,溺涩痛,右尺偏旺。肺肾液涸,心胃火燔,恐延痉厥。用犀角地黄汤加麦冬、石斛、鲜藕。再服舌润苔浮,但呃逆颔动,肉 筋惕,乃风火成痉。急宜滋液熄风,复脉汤去姜、桂、麻仁,加竹茹钩藤乃定。

汤氏 衰年食少病羸,胃阴虚弱,冬感风燥,疮疥搔痒,时或寒热谵烦,口渴舌焦,额汗冰指,脉左虚大,右疾数。此阴阳交损,兼风燥劫津,治先甘润除烦。鲜地黄玉竹、沙参、石斛(各二钱)、麦冬当归(各钱半)、黄 (八分)、霜桑叶(二钱)、蔗汁(半杯)冲服。热退舌润。随用潞参、黄 、茯神、枣仁、当归白芍玉竹、莲、枣。平补阴阳,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