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卷之一

中风论治

风为百病之长,故六淫先之,以其善行数变,受之者轻为感冒,重则为伤,最重则为中,然有真中、类中,中血脉经络腑脏之辨。西北高寒风劲,真气虚者,猝为所中,是名真中,经所谓中六腑五脏之俞也。真中者,风邪在表,身痛拘急,宜汗,小续命汤,或疏风散。风邪在经,口眼 斜,偏枯疼痛,大秦艽汤,或愈风汤。

风邪入里,多滞九窍,唇缓便秘,口不能言,耳聋鼻塞目瞀,痰涎昏冒,宜下,三化汤,或麻仁丸。东南卑湿酿热,真阴亏者,风自内生,虚阳上冒,亦致昏仆,是为类中,实与外风无涉,经所谓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也。类中者,痰多壅塞,捣萝卜子,以温汤和饮吐之。脾虚呕痰者,六君子汤,异功散。肾虚水泛为痰者,六味丸,或八味丸汤服。中气虚者,补中汤。阴虚者,补阴煎。夫以地分真、类,谓真中者西北为剧,类中者东南为多,未可胶柱以谈也。善乎!石顽张氏之说曰∶尝诊西北中风者,验其喑痱遗尿,讵非下元之惫,当从事地黄、三生等饮乎? 僻不遂,讵非血脉之废,而从事建中、十全等汤乎?东南类中,岂无六经形症见于外,便溺阻隔见于内,当从事续命、三化等汤乎?是真通论矣。其中血脉,则口眼 僻。中络,则肌肤不仁。

中经,则脊重不伸。中腑,则肢节废,便溺阻。中脏,则舌喑吐沫。《金匮》分析既明,至《千金》引岐伯论中风,大法有四∶一偏枯,半身不遂也;二风痱,四肢不收也;三风懿,奄忽不知人,舌强不能言也;四风痹,诸痹类风状也。迄乎河间主火,谓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东垣主气,谓猝中乃本气自病。丹溪主痰,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总之,气虚则火动痰升,其症似风非风,皆辨明类中之由,与真中症异。专宜养气血,兼清痰火,大忌风燥之剂。凡虚风外中,轻则麻痹不仁;羌活愈风汤。

重则瘫痪不用。大秦艽汤。其痰火内生,轻则舌强难语;涤痰汤。重则痰壅神昏。至宝丹。既辨其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及中经络,兼中腑脏,并审其兼虚兼实,兼寒兼热兼痰,而入手先分闭症脱症,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是为闭症。苏合香丸,三生饮开之。如口开脾绝,手撒心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鼻鼾肺绝,以及吐沫、直视、摇头,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为脱症。大剂理中汤灌之。兼灸脐下。凡国中,先用通关散吹鼻,有嚏可治,无嚏多死。

〔口噤〕足阳明之经上夹口,风寒乘虚袭入,则挛急口噤,先用乌梅肉、冰片、生南星为末擦牙,其噤可开。宜竹沥、姜汁调苏合香丸灌之,再用巴豆油纸卷皂角末,烧烟熏入鼻中,人事自省。

〔痰壅〕宜吐之,稀涎散加橘红,或姜盐汤灌之。以鹅翎探吐,或三圣散加蝎吐之。后用星香散、二陈汤、涤痰汤、导痰汤。挟虚,加参、 、竹沥。挟寒,加桂、附、姜汁。脾虚呕痰,六君子汤,异功散。中气虚,理中汤,温胃饮。

〔口眼 僻〕因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灵枢》云∶足阳明筋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又云∶足阳明、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宜润燥以熄风。大秦艽汤、或十全大补汤尤妥。

〔半身不遂〕因气血不至,故痛痒不知,经曰∶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自丹溪以左枯属血虚,用四物汤。右枯属气虚,用四君子汤。气血两虚而挟痰,用二陈汤,加钩藤、竹沥、姜汁。宗其治者多不效,何也?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以附子能行参、 之力,而阳和自转,肉桂能通血脉,而筋节自荣,挟痰者,八珍、十全等汤加南星、半夏、姜汁。营卫俱虚者,黄 五物汤,膝骨软,加牛膝、虎骨,节软,加木瓜、当归

〔四肢不收〕诸阳经皆取于手足,循行身体,如邪气客于肌肤,随其虚处停滞,与气血相搏,故肢不举,脉缓大有力,土太过也,当泻其湿。胃苓汤。脉细小无力,土不足也,当补其气。补中汤。瘦人血枯筋急,木旺风淫者,四物汤加钩藤秦艽防风、木瓜。肥人色白多痰者,六君子汤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角弓反张〕邪入经络,则腰背反折,挛急如角弓状。小续命汤。如先受风,复感寒,无汗恶寒为刚痉;

先受风,复感湿,恶风有汗为柔痉。刚痉续命汤去附子,柔痉续命汤去麻黄。

〔螈 〕因肝经风火搏于经络,则手足抽搐,或伸或缩,而动不止,由血虚不能荣筋,而燥气乘之,宜滋肝肾,灌输筋脉,使水火熄,则风木自平。大秦艽汤,或十补汤加减。

〔猝倒无知〕凡类中病出于脏,精去则气去,所以眩晕猝倒,气去则神去,所以昏愦无知,阴阳脱离,精气不交,须参附大剂,峻补其阳。继以地黄丸,加杞子、当归,或十补丸,填补真阴。若心火盛,肾水衰,致猝倒神昏,肢掣口 ,宜地黄饮子去桂、附、巴戟,峻补其阴。继以生脉散,滋其化源。

〔舌强不语〕舌为心、脾、肝、肾四经所系,邪中其经,则痰涎闭其脉道,舌机不掉,因痰迷心窍者,清心火,涤痰汤。因湿痰者,清脾热,六君子汤加枳实竹茹。因风热者,清肝火,凉膈散加减。肾虚内夺为喑痱,地黄饮子。舌强口角流涎,脾不能摄者,六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惊痰堵塞,舌本强硬者,正舌散加薄荷。舌麻语謇者,省风汤加沉香。唇缓舌强者,解语汤。肥人舌本强,作湿痰治,瘦人作心火治,不可纯补,恐堵塞经络中痰火。通用加味转舌膏。外取龟尿少许,点舌神效。(置龟于新荷叶上,以猪鬃戳其鼻,尿立出。)

有饮食照常,但失音不语者,名曰哑风。宜小续命汤去附子,加石膏、菖蒲。

〔遗尿〕系肾气亏极,用参、 、术、附、益智、五味。以保元阳之脱。火虚者,地黄饮子。水虚者,六味丸。

〔眩晕〕凡虚阳上巅,得痰升则眩晕,经所谓上虚则眩也,宜培其中气。五福饮或大补元煎,加甘菊炭、牡蛎白芍、天麻。此猝倒所由来也。

〔麻木不仁〕遍体顽麻,无汗气实。乌药顺气散。十指及面麻木,乃气虚风袭。补中汤去术、归、陈,加白芍、五味子。麻木体软,搔起白屑,乃脾血不荣。补中汤去柴胡,加地黄白芍、芝麻。

真中风,虽风从外中,亦由内虚召风,其挛急偏枯,口 舌强,二便不爽,由风挟痰火壅塞,致营卫脉络失和。先用通关,继则养血顺气,佐以消痰清火,大秦艽汤,或愈风汤。宣通经隧。风闭,用桂枝、羌活。

寒凝,用姜、附、桂心。热痞,用栀、芩、石膏。湿滞,用苍、朴、五苓。血瘀,用桃仁牛膝、气滞,用木香、枳壳、青、陈。痰阻,用星、夏、浮石、牛黄。类中风本非外风,猝仆昏厥,无 斜偏废等症,是宜辨也。故叶氏谓内风乃身中阳气变化,肝为风脏,因血液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宜滋阴熄风,濡养营络。以熟地、首乌、杞子、当归牛膝、胡麻、石斛、五味子、甘菊、牡蛎。补阴潜阳,如虎潜、固本、复脉之类。阴阳并损,无阳则阴无以化,宜温柔濡润。如沙苑子、苁蓉、杞子、人参、阿胶、当归

通补,如地黄饮子、还少丹之类。风木过动,中土受戕,致不寐不食,卫疏汗泄,饮食变痰。如六君子汤、玉屏风散、茯苓饮,酸枣仁汤之类。风阳上升,痰火阻窍,神识不清,至宝丹。芳香宣窍,或辛凉之品,如菊叶、菖蒲、山栀、羚羊角、天麻、丹皮、钩藤。清上痰火。若阴阳失交,真气欲绝,用参附汤回阳,佐以摄阴,如五味、龙骨、牡蛎。此其治也。自士材以类中症,条分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而《金鉴》因之。火中,即河间所谓瘫痪,多由火盛水衰,心神昏冒,筋骨不用也。心火盛,凉膈散。肾水衰,六味汤。虚中,即东垣所谓猝中昏愦,皆属气虚。烦劳气陷,补中汤。房劳精脱。生脉补精汤。湿中,即丹溪所谓东南湿土生痰,痰热生风,因而昏冒。内中湿者,醇酒浓味,生冷过节,渗湿汤;

外中湿者,阴雨雾露,坐卧湿地,除湿汤。寒中,体强口噤。脐腹冷痛,姜附汤;身寒无汗,附子麻黄汤。

暑中,面垢晕倒,须分阴阳。得之受暑纳凉,寒外暑内,香薷饮,二香汤;得之赤日长途,中外皆热,昏仆不醒,蒜汁合水灌之,继以辰砂益元散。气实者,苍术白虎汤;气虚者,人参白虎汤。气中,气逆痰潮,牙关紧急,极似中风,但中风身温,中气身冷,中风脉浮,应人迎,中气脉沉,应气口。苏合香丸灌之。俟醒,以八味顺气散加香附。因怒气逆,忽然昏噤,木香调气饮。有痰,星香散。食中,醉饱后或感寒,或恼怒,胃气不行,忽然厥逆,误作中风、中气治,必死。姜盐汤探吐。感寒者,藿香正气散。气滞者,八味顺气散。恶中,飞尸鬼击,卒厥客忤,肢冷口噤,苏合香丸灌之。俟少苏,服调气平胃散。

 

中风脉候

浮迟者吉,坚大急疾者凶。浮大为风,浮迟为寒,浮滑为痰,浮数有力为火,浮弦有力为气。沉涩而数为血凝,寸关虚滑而大,为真气散。尺脉浮而无力,为肾气不足;尺脉洪弦而数,为肾气大亏。类中风脉,迟缓可生,急数弦大者死;举之搏大,按之绝无,为孤阳无根据者死。口开眼闭,手撒遗尿,鼻鼾吐沫直视,昏沉不醒,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头重,山根青黑,皆不治。

 

附方

〔中风〕小续命汤 麻黄 人参 黄芩 芍药 甘草 川芎 杏仁 防己 官桂 防风 附子 姜

〔表邪〕疏风散 麻黄(三两) 杏仁 益智仁(各一两) 升麻(一钱) 每服五钱。

〔经邪〕秦艽 茯苓 白术 甘草 生地 白芍 归身 川芎 羌活 独活 秦艽 石膏 白芷防风 细辛 黄芩

〔通治〕愈风散秦艽汤加 人参 黄 桂心 浓朴 柴胡 枳壳 杜仲 防己 知母 半夏薄荷 蔓荆 甘菊 前胡 苍术 麻黄 枸杞 地骨皮

〔府实〕三化汤 大黄 枳实 浓朴 羌活

〔中脏〕麻仁丸 大黄 枳实 浓朴 芍药 麻仁 杏仁 蜜丸。

〔脾虚〕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 姜(三片) 枣(二枚) 名四君子汤,此加陈皮、半夏。

〔呕痰〕异功散 六君子汤除去半夏。

〔肾虚〕六味地黄地黄(酒蒸晒八两) 萸肉 山药(各四两) 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三两) 蜜丸。

〔阳虚〕八味地黄 六味地黄丸加桂心一两,名七味地黄丸,此再加附子一两。

〔中虚〕补中益气汤 黄 (钱半) 人参 甘草(各一钱) 白术 陈皮 当归(各五分) 升麻柴胡(各三分) 姜 枣

〔滋肾〕补阴煎 熟地 黄柏 知母 龟板 白芍 当归 牛膝 虎胫骨 锁阳 广皮

〔除痰〕涤痰汤 人参 南星 半夏 枳实 茯苓 橘红 菖蒲 竹茹 甘草

〔宣窍〕至宝丹 乌犀角 朱砂 雄黄 玳瑁 琥珀(各研一两) 麝香 龙脑(各研一钱) 金银箔(各十五片) 牛黄(研半两) 安息香(一两) 将安息香熬膏,和诸药末,分作百丸,蜡护。

〔辟邪〕苏合香丸 苏合香 安息香(各二两) 薰陆香 龙脑 丁香 麝香(各研一两) 青木香白术 沉香 香附 乌犀角(各研一两) 加炼白蜜和,分作五十丸,另以朱砂一两,水飞为衣,蜡护。原方又有檀香荜茇、诃黎勒。

〔闭症〕三生饮 生南星 生川乌 生附子 木香 人参

〔脱症〕理中汤 白术(土炒二两) 人参 炮姜 炙草(各一两) 每服四钱。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取嚏〕通关散 南星 皂角 细辛 薄荷 生半夏 为末,吹鼻。又南星 冰片 乌梅肉 擦牙开噤,名开关散。

〔吐涎〕稀涎散 刚子仁(六粒,劈开) 牙皂角(三钱) 矾(一两) 将矾化开,入二味搅匀,待矾枯,研末,用三分吹喉。

〔吐痰〕三圣散 防风 藜芦 甜瓜蒂

〔吐痰〕瓜蒂散 甜瓜蒂 赤小豆 全蝎 又名全蝎散。

〔痰滞〕星香散 南星(四钱) 木香(五分)

〔化痰〕二陈汤 半夏(二钱) 陈皮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加姜煎。

〔胶痰〕导痰汤 二陈汤再加胆南星、枳实

〔温中〕温胃饮 人参 白术 炮姜 扁豆 当归 陈皮 炙草

〔补气〕十全大补汤 当归 生地(各三钱) 芍药(二钱) 川芎(钱半) 名四物汤,合四君子汤,名八珍汤。再加黄 ,肉桂,名十全大补汤。

〔营卫〕黄 五物汤白芍 桂枝 姜 枣

〔泻湿〕胃苓汤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名平胃散。白术 泽泻 猪苓 茯苓 名四苓散,合二方,名胃苓汤。

〔补阴〕地黄饮子 熟地 桂心 附子 苁蓉 巴戟 远志 萸肉 石斛 麦冬 五味 薄荷 菖蒲茯苓

〔泻火〕凉膈散 大黄 芒硝 连翘 山栀 甘草 黄芩 薄荷 蜜 去硝黄,加桔梗、竹叶,名加减凉膈散。

〔舌强〕正舌散 蝎尾(醋泡炒三钱) 茯苓(姜汁拌晒一两) 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并擦牙龈。

〔痰热〕省风汤 防风 生南星(各二钱) 生半夏 黄芩 甘草(各一钱) 加姜煎。

〔不语〕解语汤 防风 天麻 附子 枣仁(各钱半) 羚羊角 官桂 羌活(各八分) 炙草(五分)

竹沥(半杯)

〔言謇〕加味转舌膏 连翘 远志 薄荷 柿霜 菖蒲 栀子 防风 桔梗 黄芩 炙草 犀角 大黄元明粉 川芎 蜜丸。

〔补气〕五福饮 人参 熟地 当归 白术 炙草

〔培中〕大补元煎 人参 熟地 山药 杞子 萸肉 当归 炙草 杜仲 阳虚加姜、附,气虚加 、术。

〔中络〕乌药顺气散 麻黄 枳壳 桔梗 乌药 僵蚕 白芷 陈皮 干姜 川芎 甘草

〔补阴〕虎潜丸 黄柏 知母 熟地 龟板 虎胫骨 锁阳 当归 牛膝 白芍 陈皮 羯羊肉 捣丸。

〔补元〕固本丸 人参(二两)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各四两) 蜜丸。

〔润燥〕复脉汤 炙草(四两) 生姜 桂枝 人参 阿胶(各二两) 生地(一斤) 麦冬 麻仁(各八两)

大枣(十二枚) 水酒各半煎。一名炙甘草汤。

〔通补〕还少丹 熟地(二两) 山药 牛膝 杞子(各两半) 萸肉 茯苓 杜仲 远志 五味 楮实茴香 巴戟 苁蓉(各一两) 石菖蒲(五钱) 加枣肉蜜丸,盐汤下。

〔表虚〕玉屏风散防风(各一两) 白术(二两)

〔扶脾〕外台茯苓 茯苓 人参 白术 枳实 橘皮 生姜

〔补脾〕酸枣仁汤 枣仁 甘草 知母 茯苓 川芎

〔精虚〕生脉补精汤 人参 麦冬 五味 熟地 当归 鹿茸

〔内湿〕渗湿汤 即胃苓汤加 香附 川芎 砂仁 黄连

〔外湿〕除湿汤 羌活 本 升麻 柴胡 防风 苍术

〔身寒〕附子麻黄汤 附子 麻黄 甘草

〔驱暑〕香薷 香薷 浓朴 扁豆 黄连 除扁豆,名黄连香薷饮。除黄连,名三物香薷饮,加苓、草,名五物香薷饮。

〔阴暑〕二香汤 香薷饮合藿香正气散,名二香汤。

〔除热〕苍术白虎汤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名白虎汤,此加苍术,或加人参

〔调气〕八味顺气散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乌药 白芷 青皮 陈皮

〔暴怒〕木香 藿香 砂仁 蔻仁 炙草 丁香 檀香

〔中暑〕藿香正气散 藿香 紫苏 白芷 腹皮 茯苓(各三两) 白术 陈皮 半夏 浓朴桔梗(各二两) 甘草(一两) 加姜枣煎,每服五钱。

〔恶中〕调气平胃散 木香 檀香 砂仁 蔻仁 浓朴 陈皮苍术 藿香 甘草

 

中风脉案

杨 冬月办公,夜半猝倒榻下,不省人事,身热痰壅,口 舌强,四肢不收,脉左虚涩,右浮滑。

先用姜汁热挑与之,痰顿豁。暂用疏风化痰药宣通经隧,神识渐清,右体稍能转侧,但左体不遂,语言模糊。

症属真阴素虚,以河间地黄饮子,去桂、附、巴戟,加杞子、牛膝(俱酒蒸)、木瓜、何首乌。数十服,诸症渐退,稍能步履,惟左手不遂。前方加桂枝、姜黄数剂,左腋时时微汗,不一月,左手如常。

按此症乃风自火出,火自阴亏,水不涵木,肝风内煽,痰火上乘,堵塞清窍,是以猝倒无知也。口者,胃脉挟口环唇,寒则筋急,热则筋弛,或左急右缓,或右急左缓。(《张氏医通》曰∶左寒右热则左急而右缓,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盖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阳气不得宣通故也。)舌强者,舌本心苗,肾脉系舌本,心火盛,肾水衰,故舌强。肝主筋,胃主四肢,肝胃血虚,则筋不荣而成痿软也。左脉涩则水亏,右脉滑则痰盛,此偏枯之象已具,但非暂进豁痰,则经隧不开,汤液难下。用地黄饮子减去阳药,正以五志过极而生火,法当滋阴而风火自熄。河间谓中风瘫痪,非肝木之风,亦非外中于风,乃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猝倒无知也,亦有因五志过极而猝中者,皆非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制地黄饮子,原主补肾之真阴。但阴虚有二,有阴中之水虚,有阴中之火虚,火虚者桂、附、巴戟可全用,水虚者非所宜也。

族某 左体麻木,胫骨刺痛,腰膝痿软,能饮多痰,脉左大右濡,此阴虚生热而挟湿痰也。用薛氏六味地黄丸作汤剂,君茯苓,加生术、薏仁、牛膝黄柏(俱酒炒)。十数服诸症悉退,步履如初。丹溪以麻为气虚,木为湿痰败血,其胫骨刺痛者,肾虚挟火也,腰膝痿软,肾将惫矣。法当戒饮,以六味汤滋化源,而君茯苓,佐术、薏,引用牛膝黄柏以泄湿热,利腰膝,不犯先哲类中禁用风燥之例。

李 右体不遂,艰于行步,已为三年痼疾,辞以难治。询所苦,曰∶大便甚难,但得爽利为幸耳。

诊其脉,右三部全伏,左三部洪大无伦。因思右枯既久,腑阳必衰,大肠曲折至右畔,传送自迟,宜从风秘法,以辛通濡润,如搜风顺气丸。但命火衰微,右体冰冷,先用崔氏桂附八味丸作煎剂,二服便爽,右肢运动稍活,后于八味丸加苁蓉、当归,蜜丸服。效。

孙 高年上盛下虚,头眩肢麻,耳鸣舌强,值少阳司令,肝风内震,脉象浮洪,消谷善饥,便溏汗泄,皆液虚风动之咎。交夏火旺,遂口 言謇,此风火袭络,类中显然,最防倾仆痰涌。又午刻火升,头汗身热,其由来则本阴不交阳,无攻风劫痰之理。治以水涵木,兼摄虚阳。熟地(五钱)、五味子(五分)、麦冬(钱半)、茯神(三钱)、牡蛎(醋 研三钱)、甘菊(炒钱半)、鲜石斛(三钱)、白芍(二钱)、川贝母(钱半)、丹皮(一钱)、阿胶(水化二钱)。三服诸症悉退,脉渐平,惟夜卧少安帖,此肝虚而魂失静镇也。原剂中加龙骨( 七分),接服无间。另订膏方,即用前味加洋参、萸肉、莲实、桑枝(取嫩者),熬膏收贮,窨退火气,每服五钱。能加意调摄,可望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