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学书籍 > 其它科目 > 中医学基础
第五章 脏象及脏腑证治-
-第一节 气、血、精、津液
http://www.xxmy.com  2005-3-1 22:54:55 宋国增]  【字体:

第五章 脏象及脏腑证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古人称为“藏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内脏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之征象。正如《类经》所说:“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临床辩证论治的基础。

  一、脏与腑的区别

  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其特点为实质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气血精津液。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其特点是为空腔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正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此外,将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称为奇恒之腑,“奇”是异的意思,“恒”是常的意思,因其形同于腑,功同于脏,故有其特殊性。其中胆,有一般腑“泻而不藏”的共性,故为六腑之一,但其排泄的胆汁,并非糟粕,而是精汁,又与一般腑有所不同,故又属于“奇恒之腑”。

  二、脏腑学说的特点及内容

  脏腑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连结成为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其所叙述的脏腑名称虽与西医的脏器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有很大差别。因为中医所说的脏腑,不仅是解剖学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所以,决不能把西医的脏器与中医的脏腑概念混同起来。

  脏腑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一是气、血、精、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三、脏腑证治

  脏腑辩证论治是中医各种辩证论治的基础。它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经络等理论,通过四诊合参,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及性质、正邪盛衰等,以确定所患何证,然后根据证来决定治疗原则和方药。

  脏腑病变是复杂的,在进行脏腑证治时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仅要考虑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还必须注意脏腑间的联系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病变的全局,抓住主要矛盾。

第一节 气、血、精、津液

  气、血、精、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是通过经脉来运行、输布的,同时经脉亦靠其来滋养的。故气、血、精、津液和脏腑、经脉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其中关于精的生成和作用,将在本章“肾脏”中论述,这里从略。

  一、气

  (一)气的含义

  在祖国医学中对“气”的反应比较广泛,但归纳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精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如心气、肺气、经气等。

  (二)气的分类

  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因此就有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1.元气  元气又名真气、原气。属先天之气。它来源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与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元气充沛,则人体健壮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则元气不足,身体虚弱,易致各种疾病。

  2.宗气  宗气为后天之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出喉咙而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运行正常与否,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  营,有营运和营养两种含义。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它分布于脉管之中,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营养人体。《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营气与血同行于脉中,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故常“营血”并称。

  4.卫气  卫有保卫、卫护之义。卫气亦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的剽悍部分。行于脉外,其运行迅速而滑利,主要功能有三:一是卫护肌肤,抗御外邪人侵,二是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三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等,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属于阳气的一部分,故有“卫阳”之称。

  (三)气的功能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说明气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1.推动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都依赖气的激发,若气的这一功能不足,就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脏腑、经络功能会减退,还会引起血虚、血脉瘀滞和水湿停滞等病变。

  2.温煦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即指气有熏蒸温煦的作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能维持正常的体温,是与气的温煦作用密切相关。若温煦作用不足,便可出现畏寒肢冷,血运迟缓等。

  3.防御作用 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犯,,又能与入侵之病邪作斗争,若驱邪外出,则身体康复,若气的这一功能不足,则易受邪而发病。正如《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精、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若这一功能不足,便可出现出血、自汗、遗尿遗精等病症。

  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若这一功能失常,就会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到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

  上述气的五种功能,它们密切配合,相互为用,才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四)气病证治

  气的病证一般分为气虚、气滞和气逆

  1.气虚:

  气虚证是由于正气不足所引起的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的病变。临床以肺、脾之气不足为多见。

  [主证]神疲乏力,头晕、自汗,易于感冒等;肺气虚可见面色白、呼吸气短、少气懒言、语音低微等; 气虚可见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纳差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舌淡胖嫩、脉濡无力。

  [治法]补气

  [常用方药]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

  2.气滞

  气滞证又称气郁证,是指体内气机运行不畅,停留于某一部位所产生的病变。临床常见的有肝气郁结、脾胃气滞。

  [主证]以胸、胁、腹部胀痛为主,时轻时重,走窜不定,嗳气或矢气后痛减;肝气郁结可见情志不舒,两胁窜痛,或乳房胀疼、月脂不调等;脾胃气滞可见腹满胀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治法]理气、行气。

  [常用方药]肝气郁结用疏肝散、逍遥丸,药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栋子等;脾胃气滞用枳实导滞丸,药用木香砂仁、白莞仁、枳实、厚朴槟榔等。

  3.气逆

  气逆证为气机升降失调,是指气应下降而反上逆所产生的病变。临床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为多见。

  [主治]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

  [治法]理气、降气。

  [常用方药]肺气上逆用苏子降气汤、药用苏子、莱菔子、前胡等;胃气上逆用桔皮竹茹汤或旋复代赭石汤,药用桔皮、半夏、竹茹、旋复花代赭石沉香等。

  二、血

  (一)血的概念

  血是运行于脉管中的红色液体,是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通过气之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全身,以维持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

  (二)血的生成

  血液的主要来源,是由脾胃所摄取的水谷精激,化为营气,经过肺的作用,贯注心脉而成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肾取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能生髓,髓可生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三)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就是此意。因此,若血不足,便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虚的病理变化,出现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四肢麻木等症状。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充足,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若血虚,则神无所养,常会出现惊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病症。

  血和气的关系非常密切。血的生成和运行,有赖于气的化生和推动,故称“气能生血”,“气为血帅”;而气的生成和作用,亦有赖于血的滋养,且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运行,故又称“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这些都是说明气血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病理上,也常互相影响。《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如气滞可导致血瘀,气虚可引起血虚,反之亦然。

  (四)血病证治

  血的病证一般分为血虚、血瘀和出血。

  1.血虚

  血虚证是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证候。

  [主证]面色苍白,唇甲色淡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乏力、手足发麻,舌淡,脉细无力等。

  [治法]补血,亦可与补气、补肾法同用。

  [常用方药]四物汤、人参养荣汤;药用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丹参等。

  2.血瘀

  血瘀证是指体内血流不畅,经脉受阻,血液瘀滞所引起的证候。

  [主证]局部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见出血;全身性血瘀证,一般多在久病或重病时出现,可见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

  [治法]活血化瘀。

  [常用方药]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药用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坤草乳香没药等。

  3.出血

  出血证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的证候。

  [主证]由于出血原因不同,脉证也不同。

  (1)火热迫血妄行者:血色鲜红、面赤、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炫滑数。

  (2)气虚失于统摄者:血色淡而难止,神疲乏力,心慌、气短、舌淡、脉细软。

  (3)阴虚火旺伤络者:出血量不多,血色鲜红或淡红,颧红、心烦、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止血

  [常用方药]血热者用犀角地黄汤、十灰散;气虚者用归脾汤;阴虚者用茜根散、生地黄饮子等;常用药有大蓟小蓟地榆仙鹤草、侧伯炭、白芨三七血余炭等。

  三、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人体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主要指体液而言,还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和泪涕等。其中清而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二者可相互转化,故统称为“津液”。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的简要说明,由此可见,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上送到肺,由肺的宣降,通调水道,再由肾的气化蒸腾、升清降浊,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将多余的水液,气化成汗与尿排出体外,以维护人体水液代谢平衡。因此不论是气的病变或各脏腑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肺、脾、肾三脏的失调,都可影响津液的代谢平衡而发生病变。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津液的功能主要是滋润和濡养作用。即润泽皮毛、肌肤、滋润脏腑、经脉、充养骨髓,脑髓,润滑眼、鼻、口等孔窍和滑利关节等,津液在脉内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因津液与血、汗、尿都有密切关系,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论述;《伤寒论》也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这些理论在临床上都是很有价值的。

  (四)津液病证施治

  津液病证一般分为津液亏损与水液内停。

  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受劫所引起的病证,轻者表现为伤津,重者表现为伤阴。

  [主证]唇、舌、咽喉及皮肤干燥,便秘、尿少,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软等;伤阴者,还可有心烦、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等.

  [治法]生津、养阴

   [常用方药]增液汤、五汁饮;药用沙参麦冬石斛花粉芦根山药等。

   2. 水液内停

  水液内停是指由肺、脾、肾和三焦功能失司,致水液调节失常,造成体内水湿潴留所引起的病证。

   [主证]咳嗽痰多,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便溏,小便不利,肢重或全身水肿等,舌苔厚腻,脉滑、濡

   [治法]温阳化水或健脾除湿。

   [常用方药]五苓散、五皮饮;药用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桑白皮

小结

  气、血、精、津液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来源于先天的精气和后天的水谷精气,以及大自然的清气。它们的生成和输布有赖于各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

  血、精、津液同属液体物质,其共性属阴、有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气,一方面指含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但是更重要的是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其性属阳,无形,是脏腑活动的外在表现。

  为帮助理解气、津液的来源,分布及功能列示意图如下,以供参考:

气的种类与分布示意图

图5-1 津液生成、输布、排泄示意图

(宋国增)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收藏此文】【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第二节 心与小肠
下一编:第二节 病因及辩证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