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药之争 复方国粹难敌单方洋药
“我们近期会有两种植物药进入中国市场,下半年还会继续推进植物药在中国的销售力度”德国马博士大药厂中国项目部市场总监刘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抢占国内中药市场显得信心十足。他还表示,从市场形势观察,近两年中国进口“洋中药”的数量会成倍增长。
像马博士一样,法国施维雅药厂、瑞士诺华等公司近期也有攻占国内中药市场的计划,而港资中药借力CEPA杀入内地已是如火如荼。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国际化问题专家贾谦研究员表示,关于中国中药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比例业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5%左右,另一说是20%左右,无论是哪种说法,对中药发源地中国来说比例都很低,现在这一比例有日渐降低的趋势。业内人士表示,“洋中药”大多为单方植物药,而我国中成药大多为功能复方中药,“洋中药”的频繁杀入让我国中药市场面临新一轮市场竞争。
国外单方为何能玩转世界
抢占中药市场的洋中药多为单方植物药,与中国众多的复方中成药相比,显得药方单薄,但单方药已经玩转世界。如日本的救心丹、德国的银杏叶等均迅速占领国际中药市场。
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日本、韩国向我国出口的中药超过1亿美元,远高于我国同期出口到两国的金额,2002年之后,我国每年进口的“洋中药”已经超过6亿美元,虽然我国原药材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中药材净顺差每年在2亿美元以上,但是中成药逆差却高达4亿美元左右。
为什么单方能玩转世界?广州白云山药业专家吴生介绍,复方中药的药物多达十几味,添加某种药物有时是为了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组合起来治理某种疾病效果更好。但具体哪味药起什么作用,现在医药界不能完全解释,比如我国的阿胶,其补血的作用已经得到中外专家的认同,但国外医药界希望能指出阿胶中哪些成分帮助提高钙吸收、哪些成分帮助补血,但目前国内还无法研究清楚。恰恰是这种问题,挡住了中药在国外申请药准字的道路,于是人参、银杏、黄芪这些非常有名的中药制成品很难得到美国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认同,限制了出口。
在中国复方药因无法研究清楚药理在国际市场门外徘徊时,“洋中药”却大行其道。这些以单方为主的洋中药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说明书上清楚说明每种药物的作用。如日本的汉方制剂中药,大多数有明确的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数据等,同时现代化生产让其保质期高于国内1~2年,比较容易受到市场青睐。
德国马博士大药厂中国市场总监刘智还认为,中国中药企业虽有千余家,但真正上规模且符合国际生产标准的企业不多,国产中药难以从源头、生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这也是中国中药难以立足国际市场的一大原因。另外,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企业产权不清晰,科研开发和产业的脱节,也使得国内中药产业前进的动力不足。
根据WTO规则,洋中药进入中国关税已下降六成,洋中药全面进入内地已经时机成熟。尤其今年实施CEPA之后,香港也成为国际药业争相进军内地的平台。
鹬蚌相争 香港得利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香港中草药前景十分看好。
他表示,从草药资源上讲,香港十分单薄,但香港发展中药业优势日渐明显。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均开办了全日制中医学学士学位与生物医学理学士课程,今年首批中医专业大学生进入社会,加上港府在2001年政府的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2005年之前,在现有公立医院中开设18个中医诊所,中药业迎来良好机遇。
“香港现在不愁市场问题,CEPA之后,除了枇杷膏、驱风油等几个品种长驱直入内地市场外,生产量迅速扩大,现在一个问题是尽快吸引资金开发更多的药品,由香港赛马会出资5亿港元设立的香港中医药研究院正在开发新中药。近期也会有更多的新产品推向内地”,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一位官员表示,“世贸承诺让洋中药进入内地关税下降了六成,CEPA却让香港中药进入内地零关税,相比之下,香港优势明显,能吸引到国外资金。”
潘宗光还认为,香港乃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使得香港具有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和文明成果对中医药进行管理、研究与发展的优势,这是中国内地和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此外香港在法律体制和管理制度上也容易受到国际药业接受,能很快与国际接轨,这也是香港去年提出要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的一大原因。今年3月,就有一部分风险外资看好香港这个平台,与香港几所高校展开合作。可以预见未来2~3年内,由香港进入内地的“洋中药”也将成倍增长。在国内外中药竞争中,香港将成为实际上的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