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出处】《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 【组成】野菊花15克,山豆根10克,蒲公英3O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痄腮无并发证者,如一侧或两侧腮部漫肿疼痛,咽红肿痛,或伴恶寒、发热等。现代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制法】上药共捣为粗末,置保暖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15分钟。不拘次数,频频代茶饮服。每日1剂。 【宜忌】野菊花、山豆根均味苦较甚,易伤胃气而产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者忌用。 【按语】痄腮是由于外感风热邪毒,壅阻于少阳经脉而致。因肝胆相表里,肝经绕阴器,故较大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痛。若热毒较甚,内窜心肝,又可引起高热、昏迷、痉厥,即并发脑膜炎之变证。本病应及时治疗,治愈后,一般可获终身免疫。本方中野菊花苦、辛、寒,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清肝泻火作用,是治疗痈肿疗毒之良药,内服外敷均可。山豆根味苦、性寒,有小毒,能清热解毒、泄肺利咽,是治疗热毒上攻所致咽喉肿痛之要药。《本草求真》称其为“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蒲公英苦、甘、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清利湿热,为治疗痈疽、疔毒、黄疸诸证的常用之品。故三味合用,解毒清火、消肿止痛之功甚强。但本方用量过大,特别山豆根。山豆根一般多用广豆根,为豆科植物柔枝槐的根,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西、贵州等省,我国南方多用之,味极苦,有小毒。《浙江中医》(3,118,1982)曾报导一例因牙痛配服山豆根60克而中毒死亡者。一般服30克就会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医等中毒症状,故用量6~10克较为安全。我国北方所用的多为防已科蝙蝠葛的根茎,故称山豆根,性味苦寒,亦有小毒,除治咽喉肿痛外,还能降血压、抗肿瘤,但用量常规为3~10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