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出处】《全国医药产品大全》 【组成】薏米、谷芽各12克,山楂6克,淡竹叶9克,钩藤6克,蝉蜕3克,甘草2克,蔗糖适量。 【功用】健脾消食,清心凉肝。 【主治】小儿疳证属疳气和疳积者,常见有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不振,毛发稀疏,厌食或异嗜,肚腹膨胀,咬指磨牙,大便不调,或烦躁不宁,夜寐不安等症状。 【制法】上药共研为散,置于热水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30分钟。饮时加入适量的蔗糖调味,不拘次数,频频代茶温服。每日1剂。 【宜忌】疳证如出现干疳证者,非本方所宜。 【按语】“诸疳皆脾胃病”,初起仅脾胃不和,运化不健,谓之疳气。进一步牌失健运,积滞内停,谓之疳积。晚期则脾胃虚损,津液干涸,气阴俱虚,谓之干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说,脾胃不健则 气血必虚,久则五脏俱损,兼证迭起。如脾病及肝,则肝阴不足,肝热内生,目失滋养;脾病及心,则血不养心,心火内炽,心神不安。是以目涩畏光,白膜遮睛,心烦不寐,口舌生疮等症状会相继出现。方中薏仁甘淡微寒,健脾利湿,药性和平,益脾胃而不腻滞,故为主药。谷芽、山楂消食健脾,前者善消米面食积,后者善消肉食积滞。二味助苡仁是治本也。佐淡竹叶清心除烦,佐钩藤、蝉衣凉肝定惊,加甘草调和诸药。用药虽然平淡,配伍确属精当。但疳证是慢性病,且虚实夹杂,所谓“十六岁以前,其病为疳;十六岁以上,其病为劳。”故用此方宜多服久服,加之良好的护理方见其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