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防艾滋病急需防火墙
世界艾滋病日前夕,从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传来的消息说,我国10岁至24岁的青少年,正日益受到性病、艾滋病和非意愿性妊娠以及人工流产的威胁。而对青少年开展适时的、有针对性的性教育,却苦于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和缺乏生动、贴切的教材。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综述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的多项调查和研究表明,20多年来,中国青少年的性成熟年龄提前,性观念日趋开放,而学校和社会能够给他们提供的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教育相对匮乏。
由于全社会营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90年代,我国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和男性首次遗精年龄比60年代的男女生理发育年龄平均提前了1岁多(60年代:女性14.5岁,男性15.6岁;90年代:女性13.3岁,男性14.6岁)。与此同时,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青年人结婚的年龄从70年代到90年代平均推迟了两岁以上。
我国青少年的性观念20多年来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早已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谈性色变”。1998年对上海2560名中学生和北京2204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贞操观并不重要或应当打破;60%以上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青少年性成熟的提前和结婚年龄的推后,在客观上增加了他们婚前性行为的可能性。贞操观念的变化导致了他们婚前性行为发生的比例不断上升,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有所下降。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对生理卫生知识所知甚少。一些地区的调查显示,83%的青少年对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不懂或略懂一点;50%的青少年对性知识不懂或略懂一点。对北京和上海的大中学生的调查也表明,中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不能正确回答有关的生殖健康问题。有1/3被调查的大学生不知道何时为受孕期。而且,我国政府鼓励晚婚晚育,但是计划生育部门和生殖健康服务一般只针对已婚育龄夫妇,未婚青少年尚未被列为服务对象,传统观念也使许多人认为这类教育应该等到青年人组建家庭时再进行。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缺乏使他们在性活跃期处于意外妊娠、人工流产和性病、艾滋病的感染危险之中。近年来,上海地区人工流产率逐年下降,但是未婚女性人工流产的人数居高不下,占总人流数的1/4还多。我国的性病人群中,未婚青年也占了一定比例。有的省甚至占到报告性病人群的4成以上。
面对我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窘迫状态,许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多次呼吁要在学校中开展适时的、有针对性的性与生理健康教育。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张孔来教授多次说,青少年到了青春期,有关性的知识你不讲他也要想法去了解。由于没有良好的性和生理卫生教育渠道,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的性知识都是从黄色光盘上得来的。这其实很危险。他说,要想有效地预防性病、艾滋病,就应该在中学生十四五岁时对他们开始进行性与生理卫生的教育,逐渐让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了解自己和了解异性。继而还要给他们讲什么性行为是安全的、不传播疾病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做过6个有关中学生安全性教育的调查,证明得到这些知识的中学生并没有提前他们的首次性行为的年龄,也没有增加他们感染性病的机会。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仅缺乏有生理和心理教育经验的专业教师,更缺乏生动好看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安全性知识的影像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