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全球4200万 亚太720万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日前发表《2002年艾滋病最新报告》。报告指出,虽然一些预防艾滋病措施已取得成效,但艾滋病仍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
报告说,目前,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经达到4200万人,仅2002年就有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300多万人因此死亡。南部非洲是受艾滋病打击最重的地区。2002年,该地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达350万,死亡人数高达240万。艾滋病不仅造成死亡和高昂的医疗费用,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了灾难性影响。仅2001年,津巴布韦、赞比亚等南部非洲6国就因艾滋病失去了50万劳动力,1400万人因此陷于饥荒。
报告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紧随非洲,成为艾滋病发病严重的地区。亚太地区2002年有97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病毒携带者总数已达到720万,比2001年增长了10%。预计到2007年,这一地区还将有1100万人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艾滋病病毒也在蔓延: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达100万人,官方预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今后10年这一数字可能会成倍增加;印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更是达到了397万,而且今后很有可能大幅增长。东欧和中亚地区则是世界艾滋病增长最快的地区。2002年,这两个地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有25万人,病毒携带者总数已达120万人。
报告指出,如果2005年前执行一个全球性的全面防御艾滋病计划,则可以在2010年前减少29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但这需要每年向中低收入国家提供资金。预计2005年前每年提供的资金是105亿美元,2007年须增至150亿美元。
防治“世纪瘟疫”(短评)
自1981年世界上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全球目前已有4200万人感染艾滋病,其中仅去年一年有300万人死亡。这种“世纪瘟疫”蔓延速度之快,冲击范围之广,触目惊心。联合国一份最新报告指出,目前全球艾滋病的扩散情况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如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2010年前世界上还将有4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乌干达就是一例。乌干达是艾滋病的重灾国,自1982年发现第一个艾滋病病例以来,有200万人感染艾滋病,现仍有100万人患有艾滋病或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1993年乌干达孕妇的艾滋病病毒测试阳性率高达30%,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然而,近10年来由于这个国家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已从1993年的30%下降到目前的6.1%,被称为非洲乃至全球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成功典型。
乌干达的主要做法可归纳为政府重视和民众参与。早在1992年乌政府就颁布法令,成立全国艾滋病委员会。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公民懂得同艾滋病斗争是关系到自身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艾滋病委员会积极协调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外国和国际援助机构、民间机构和宗教组织等,帮助这些机构分享信息与经验,促进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乌干达尤其重视加强国内外防治艾滋病机构与组织、医疗科研机构及艾滋病患者之间的合作,每五年制订一份全国防治艾滋病的规划。另外,乌还积极参与国际社会防治艾滋病的研究工作,参加包括早期对艾滋病人的诊断,开发早期的防治艾滋病药物和艾滋病疫苗。去年乌完成艾滋病病毒疫苗用于临床的试验,成为进行这项试验的第一个非洲国家。乌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成功经验,为非洲国家预防艾滋病蔓延树立了信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扬。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向乌干达颁发了“为促进非洲健康做出突出贡献奖”,联合国艾滋病防治委员会2000年将“对世界防治艾滋病做出杰出贡献的领导人勋章”授予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
迄今为止,对艾滋病尚无确保有效的疫苗,也无彻底治愈的药物。乌干达的做法说明,在人类攻克艾滋病难关之前,认真做好预防工作是抵御艾滋病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防止艾滋病蔓延的关键环节。 (黄泽全)
世界艾滋病日(小资料)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艾滋病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传播: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吸毒和母婴遗传。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因此,艾滋病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更有效地唤醒人们采取措施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世界卫生组织1988年1月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各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自世界艾滋病日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主题。2000年和2001年的主题分别是“预防艾滋病———男人责无旁贷”和“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今年12月1日是第15个世界艾滋病日,其主题是:相互关爱,共享生命。(顾德伟)
《人民日报》
20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