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禽流感专题 > 评论综述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南方周末:再次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南方周末:再次思索类与自然的关系

  □史哲

  2003年11月爆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波及东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不断有新的感染者被确认,并有数十名感染者不幸死亡,其来势可谓凶猛。

  由于不久前SARS的前车之鉴,类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这种疾病从容了许多。有关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是及时启动了危机反应程序,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其蔓延。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平息了们心中些许的恐慌,不过家禽还是注定要暂时告别许多家庭的餐桌。

  养殖者与商贩的焦躁,国外一些感染者及其家与医生无助的眼神,普通心里的紧张,似乎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在现代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或许从没有意识到的生命竟然如此脆弱。虽然这样的眼神,们早已不再陌生,然而非至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却少有意识到身边的危险,少有去探究这一切产生的根源。

  类历史曾被描述成一部与自然的抗争史。早期的类活动简单到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对自然甚至其他动物曾经充满敬畏。然而,类毕竟是地球上拥有知识自我积累与更新能力的高级生物。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类越来越希望摆脱自然的束缚,获取更大的身心自由,也慢慢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于是,自然的和谐被打破,类有组织的行动对自然的塑造,远远超过其自身的演化。

  自然有其固有的规律,它不会容许类的肆无忌弹,天灾与疾病或许是其加诸类的约束。不断膨胀的物欲刺激了生产力的进步,也加剧了类对自然的破坏性掠夺,于是今天的自然灾害中增加了太多为的因素。同样,我们所知道的一些疾病也是从非自然形态的村落、城市以及经济形式的出现而变得“流行”的,因为社会总是以一定数量的为基础的,它就成为疾病流行的土壤,而我们所熟悉的大多数传染病如流感、鼠疫、肺炎等等也都可以追溯到类的动物朋友。类当然可以只靠自己的智慧来克服灾难,战胜病魔,事实上我们也经常是这样做的。我们在江河上筑坝拦截洪水,我们发现一个又一个有用的微生物来克制病菌。然而,我们的做法究竟是化解了危险,还是仅仅暂时将之压制,直至积重难返?

  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是类的伟力,但也使类自以为是或茫然以对。历史经验所证明。对于艾滋病,我们至今束手无策;对于SARS,我们曾经惊惶失措;而对于已经变异的H5N1病毒(引发禽流感),我们现在还是望洋兴叹……对于这些不知何时被类唤醒的灾难,类的智慧往往具有后知后觉的特性。

  危险就在身边潜伏,有些是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我们至今都不清楚的,如基因技术、转基因植物对的影响等等;还有一些是灾难发生所导致的后果非常清楚,但们幻想近期不会发生而放任自流的,如缓慢的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变化等。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个可怕的命题:要么唇齿相依相得益彰,要么唇亡齿寒同归于尽。古时由于缺乏知识,在灾难发生时,们往往会采取自罚、降低物质享受的方式来祈求上天的原谅,而今天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的奥秘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当然应该更多。

  如今,随着高致病性禽流感尾随SARS的不期而至,这也许能够促使类学会怀疑与敬畏,怀疑在对技术理性近乎迷信之下心安理得的生活,怀疑类对自然的掌控程度,从而重新产生对自然应有的敬畏,思索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自然、类与心灵的和谐。

  作为类群体心理的共同经历,疫情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陷入文明的深度和退出的难度,从而有可能感知到技术与文明的极权,正如阿道尔诺曾经提醒过类的,社会心理的变更需要契机,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类的生存姿态,这姿态将深深影响着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如同著名科普专栏作家皮特·布鲁克史密斯在其《未来的灾难——瘟疫复活与类生存之战》一书中所言,“如果类的生活缩减成只是活着,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也将两手空空”。我们是否应该选择一种更负责的态度与自然相处呢?

南方周末

2004.02.05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环球》杂志特稿:亚洲在瘟疫洗礼中提升自己
焦点新闻
·香港研究发现禽流感病人病征与白血病类似
·16个禽流感相关产品不合格
·世卫组织鼓励中国继续密切监控,严防禽流感反复
·粮农组织肯定中国防控禽流感
·世卫肯定中国在防控禽流感方面取得的成果
·中国承诺将向东盟开放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
·我国2004年初禽流感疫情“阻击战”大事记
·记者目击中国最后一个禽流感疫区解除封锁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