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药品不良反应专题 > 评论综述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谁在炒作中药不良反应

谁在炒作中药不良反应

  ■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无妄之灾?不久前的一段时期,舆论曾对中药之不良反应大加攻伐,势如潮水,影响甚至波及海外。但少有知道,它由一起只涉及一种中药产品的普通官司而起,其演变也甚为蹊跷。

□本报驻京记者 庞瑞锋

  舆论潮是如何涨起来的

  估计谁也不会想到,一起只涉及到一种中药产品的普通官司,最终波及到整个中药产业,并引发了对中药的强烈不信任。不久前的一段时期,一向被认为安全低毒的中药突然遭到几乎来自国内大小媒体的质疑,矛头直指中药的不良反应。

  7月2日,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龚女士到当地法院,状告云南盘龙云海药业公司,认为其生产的排毒养颜产品说明书里没有注明“不良反应”,侵犯了其知情权。

  根据后来的报道,龚女士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已有数年。服用初期,即有腹胀痛和经期不良反应。停药以后,不良反应虽然不治而愈,但却出现继发性便秘。医生估计,其长期服用的排毒养颜产品中的大黄可能是元凶。

  在查阅有关资料后,龚女士得知,大黄性味苦寒,不能久服,否则会导致便秘。龚女士认为,对于服用大黄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生产厂家不可能不知道,但却不在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上标明,侵犯了自己知情权。

  事后,据盘龙云海总裁陈国云说,公司在得知公司被起诉后,曾希望联系到这位女士,打算组织一些专家对其病情进行详细诊断,但是没能找到她。

  首先对此事作出反应的是中国青年报。7月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长篇报道《一场官司戳中药品管理法规软肋——中药为何不标明“不良反应”》。报道内容比较客观,从这起官司入手,对当前中药不标明“不良反应”的现状及原因作了分析。同日,天津《今晚报》予以全文转载。

  接下来,媒体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大规模报道由此开始,报道内容也逐渐失去了平和。

  7月初至8月底,全国有30多家中央和地方报纸先后登出文章,报道以内容划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称中药有不良反应,报道依据就是根据中国青年报这篇报道;二是养颜类中成药不宜长期服用。其来源是新华社的一则电讯稿。

  到了9月初,中医药界士认为事态已逐渐平息。但9月下旬,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再次升温。9月22日,对中药的指责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仅一天之内,国内就有75家报纸再次炮轰中药的不良反应,内容是来自新华社的另一篇电讯稿。

  报道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1994年至1999年10月因药源性疾病住院病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致命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排在第三位。而据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对1993年-1999年期间的有关数据分析表明,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中,抗生素占首位,中药列第二位。

  在转载新华社这篇电讯稿时,各种生猛的标题随之出笼,比如《中药安全无毒?错!》、《中药成为不良反应祸首》、《中药名列药品不良反应“三大祸首”》、《谁说中药安全无毒》、《中药吓一大跳》等。

  不是中药,倒是这些标题能吓一跳。即使平和一点的媒体,也是语重心长地告诫读者:中药毒副作用不容忽视,千万不能乱吃。总之,自神农氏尝百草以来就用于治病救的中药,似乎一夜之间忽然变成大毒草。

  有些报道也不忘再次提醒读者,排毒养颜类产品不宜长期服用。

  9月22日当天,《美国世界日报》也以“用药不良反应,中药仅次于抗生素”为题,大谈中药的不良反应。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的报纸也对此事予以报道。一直在国内媒体中反复炒作的中药不良反应终于闹出了国门。

  大黄:是祸水还是被泼了污水

  大黄似乎是这起指责中药之不良反应恶评潮水的导火索。

  因为事情发展的顺序是,龚女士服用了含有大黄成分的排毒养颜产品,并产生不良反应。因为这起官司,引起们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关注,最终有中药不良反应仅次于抗生素的结论的出笼。

  而且,在整个有关“不良反应”的报道中,惟一提到的案例就涉及大黄。

  但对于中药或大黄的指责,国内医学权威们却并不很为认同。

  据全国中医药协会中成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中医药专家金世元说,大黄是一味临床常用药。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对大黄就有记载,称其“味苦、性寒、无毒”,有“荡涤胃肠,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之功”,主要用于治疗大便秘结和瘀血等。在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就经常用大黄作下泻药。

  金世元说,即便是现在,医院各科仍然离不开大黄。据了解,药用大黄有三种,其中以青海大黄为上品。他专门问过盘龙云海所用大黄的来源,对方告诉是购自青海,用的正是上品大黄。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药典会中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学敏也表示,大黄是四大名中药之一。目前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成药有801种,分布在临床各科。如果摒弃大黄不用,将砍掉近1/10的中成药品种。

  上海香山中医院大黄研究室主任焦东海教授是研究大黄方面的专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了27年大黄,用大黄治了十多万病,光大黄方面的专著就写了16本,送绰号“焦大黄”。

  他说:“我用大黄这么多年,还没有遇到过不良反应的病例。即使大黄有可能有不良反应,但仅凭一个病例又怎么能够说明问题?”

  高学敏表示,称中药纯天然、完全没有不良反应是不对的。但是,不能肆意夸大中药的副作用,因为安全低毒是中药的一大优势。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祖先留下来的财富轻易毁掉。我们不能因目前出现的一些所谓中药不良反应,来全盘否定中药的安全性,甚至竟提出中药毒副作用名列第二,这是自毁长城的错误主张。”高学敏说。

  此外,他认为,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医疗性原因,如药证不符、用量过大、配伍失准、服法不当等,也有非医疗性原因,如误食伪品等。目前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尚未接到有关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引起不良反应的正式报告。

  这次事件广为引用的另一重要证据,是中药不良反应仅次于抗生素的说法。中国非处方药协会秘书长王伟表示,将中药和抗生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如果要比,也应该将中药和西药的不良反应作对比,因为抗生素只是西药中的一类。

  但是如果拿中药和西药作比较,西药之不良反应显然会大大高过中药。盘龙云海总裁陈国云认为,有些报道刻意强调中药的不良反应,有误导读者之嫌。

  似有幕后之手

  事情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但是不免让疑问的是,为什么一起刚刚起诉、尚未审理的官司,却在短短两个多月之内,引起全国100多家报纸和网站的报道和转载,并最终引发对中药的集体发难呢?

  陈国云认为,整个所谓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明显有被操纵的痕迹,市场利益之争才是这件事情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他认为盘龙云海在这起事件中受到了伤害。

  还是在7月11日的时候,当时媒体对排毒养颜胶囊乃至中药的不良反应还没有铺天盖地讨伐时,南方的一个朋友就给陈国云打电话,提醒他面对的不是一起普通民事案件,可能会有借机打击盘龙云海。

  陈国云当时半信半疑,而后来的事态发展却让其相信其中有鬼。陈国云说,他有证据证实,这中间确实有一家南方的企业在其中推波助澜,希望能就这起官司打击排毒养颜胶囊。

  从整个报道的进程看,的确也甚为蹊跷。这次关于中药和排毒养颜产品的报道,全国各地虽然有百家以上媒体先后做了报道,却只有4篇原创报道,其他报道以转载这些报道为主。

  陈国云说,所有报道这起事件的媒体,没有一家与他们联络过采访并听取过他们的说法。为此,10月8日,盘龙云海专门在北京召开关于排毒养颜胶囊遭遇不正当竞争的情况说明会。

  盘龙云海的主打产品叫排毒养颜胶囊,市场销售不俗,光最近两年就达十几亿元民币。因为看中了排毒养颜这一市场,最近几年一些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养颜产品,与盘龙云海形成了正面竞争。

  陈国云所怀疑的这家企业,也是其中之一,但规模相形之下要小得多。按陈国云的说法,这家企业的负责曾与他们作过接触,表示希望盘龙云海收购它。另外,该企业员曾承认,有些针对排毒养颜产品的负面报道与他们有关。

  为此,8月份,双方负责还赴青岛,具体商谈过此事。对方提出,盘龙云海可选择两条路:上策是双方合作,由盘龙云海收购它,双方化敌为友,不再正面竞争;下策是合作不成,双方继续打。

  陈国云披露说,对方曾威胁,如果盘龙云海不选择合作,他们有办法让它回到谈判桌上来。所谓办法,就是借媒体的力量打压盘龙云海。就在双方还在青岛商谈的时候,批评排毒养颜胶囊的报道又登出了6篇。

  “双方的会议有点像当初的国共合作,是边打边谈。”陈国云说。

  但盘龙云海董事会经过讨论后,认为双方企业特点不太相容,实施收购不妥。由于没能达成协议,双方不欢而散。过了不久,铺天盖地的第二轮报道接踵而至。陈国云分析,虽然其中有不少跟风的报道,但如果没有幕后的策划,事情不可能闹到如此之大。

  陈国云说,没想到的是,这把火烧到后来,竟蔓延到了整个中药产业身上。

南方周末

2003.10.18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我们为什么相信“中药安全无毒”
焦点新闻
·中药也不能滥用,12种情况可引起有害反应
·十六种情况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
·“密码”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诱因
·常用中药也有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滋补药会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吗?
·中药、西药一起吃,会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