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中华外科杂志 1998年第9期第36卷 论著摘要
作者:侯守玺 魏法才 王力 李学华 姜桂生 常爱林
单位:252000 山东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外科(侯守玺、魏法才、王力、李学华),介入科(姜桂生),B超室(常爱林)
我院自1990年3月~1995年12月联合应用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72例(简称联合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本组72例中,男62例,女10例;年龄33~62岁,平均51.4岁。全组病例均经临床检查、AFP测定、B超、CT或肝动脉血管造影明确诊断。肿瘤位于肝右叶44例,肝左叶12例、肝左右叶均有者16例。单一病灶者52例、2个病灶者9例、3个或3个以上病灶者11例。肿瘤直径最大11.3 cm、最小4.2 cm。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乏力、体重减轻。按我国199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分期标准[1]:Ⅱ期者54例,Ⅲ期者18例。
联合介入治疗的方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采用Seldinger经皮股动脉插管,选用7号左心导管,将导管送入腹腔动脉、肝总动脉,先行血管造影提供肿瘤的部位和营养血管,然后将导管送入肿瘤所在肝叶的动脉,肿瘤位于肝两叶者,导管固定于肝固有动脉。肝右动脉插管时尽量超过胆囊动脉,防止胆囊动脉栓塞,引起胆囊缺血性坏死。化疗栓塞剂为40%碘化油10~20 ml,丝裂霉素20 mg,5-氟尿嘧啶1 g,混悬成乳剂缓慢注入。术后行X线摄片及造影了解栓塞情况。拔除导管后压迫股动脉穿刺点10分钟后加压包扎。回病房后补液加抗生素、止血药、保肝药物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2周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瘤内注射无水酒精。先用普通B超探头肝区扫描,了解肿瘤的大小、部位;消毒皮肤,在荧光屏的监视下用消毒的专用穿刺探头,将穿刺针刺入肝肿瘤后拔除针芯,按每平方厘米0.5~1 ml注入无水酒精,一次注射量8~50 ml。肿瘤直径>5 cm采用多点、多平面注射。注射完毕后,穿刺针接1%利多卡因注射器,边退针边注射,防止术后疼痛。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每周1次,连续注射5次。
2.结果:全组病例经联合介入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区疼痛消失者32例,占44.4%;食欲增加者43例,占59.7%;体重增加3 kg以上者19例,占26.5%。肝肿瘤缩小≥50%者45例,占62.5%,缩小30%~49%者22例,占30.6%,缩小<30%或无变化者5例,占6.9%。肿瘤≥50%的45例中,14例于联合介入治疗后1~2个月成功的获手术切除,占全部病例的19.4%。术中均未见穿刺引起的种植性转移。术后病理检查:14例中均见肿瘤边界清楚,有假性纤维包膜形成,肿瘤内有碘油存在区域。肿瘤细胞全部凝固坏死、细胞核变性、细胞质有空泡,以纤维组织代替者9例;肿瘤细胞绝大部分凝固坏死,仅边缘有残存生长活跃的瘤细胞者5例。全组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7%(66/72),71.9%(46/64),38.1%(16/42),23.5%(4/17)。
3.讨论:原发性肝癌的血供90%~99%来自肝动脉,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使不能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生存期延长、症状改善,且部分患者获Ⅱ期切除,给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栓塞剂被“冲走”,肝动脉再通或侧支循环的建立,均可使癌细胞重新得到血供,使肝癌细胞复活。无水酒精具有局部组织细胞杀伤力强、使肿瘤细胞脱水固定,蛋白质凝固变性,肿瘤内及周边营养血管壁变性、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栓形成导致血供障碍等作用。可使注射周围至少3 cm范围内肿瘤细胞坏死。作者认为联合介入治疗优势互补、疗效增加、操作方便,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联合介入治疗前后应用保肝、利尿、止血、支持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上册,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326.
(收稿:1997-05-30 修回:199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