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糖尿病专题 > 预防措施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远离糖尿病

远离糖尿病

  你对糖尿病知多少?

  我们知道,糖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但是它必须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之后,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当机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糖的这种生理变化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糖在体内大量蓄积而引发疾病,这就是糖尿病。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某些病毒的感染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后者在糖尿病诸多病因中越来越引起们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们的饮食逐渐向丰富多样、精细高档化发展,而与此同时,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大大升高了,因此有将糖尿病称作是一种“富贵病”。

  糖尿病可以分为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两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较轻,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老年多见,发病率可达12%左右,是严重影响老年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糖尿病在发病初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表现,只是血糖值大大超过正常值。以后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出现容易饥饿、口干舌燥、进食饮水量增多、尿量增多、消瘦乏力等症状。临床上常将糖尿病的这些典型症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糖的含量发生异常,而血液又遍布全身各个角落,因此长期糖尿病对全身各种器官均可造成损害,引起多种并发症。比如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皮下出血、各种感染性疾病等,给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对糖尿病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目前治疗糖尿病主要采用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三种方法。由于糖尿病是终生性疾病,患者需终生接受治疗,而日常饮食中糖类的摄入量将对血糖浓度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必须给以特殊的需求,这是治疗糖尿病的基因措施。一般来说,轻度糖尿病只要坚持合理的饮食控制,并不需要其它特殊的治疗,便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随着病程的进展,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如糖尿病控制得不理想,则应考虑药物治疗与胰岛素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法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随时监测血糖,调整药物剂量,以防血糖降得过快、过低而导致低血糖性休克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如何自行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有规律地注射胰岛素,医生和护士必须教会患者自己注射胰岛素。现就注射时需注意掌握的事项介绍如下:

  1、胰岛素种类选择

  胰岛素制剂有速效型、中间型和迟效型三种。血糖波动大的不稳定型糖尿病可并用速效型和中间型,病情比较稳定的使用中间型,酮症酸中毒者应使用速效型。

  2、胰岛素剂量

  使用时应特别注意每毫升制剂中所含胰岛素的单位数。一般病例从8~12单位的小剂量开始,为预防低血糖产生,应于2~4单位范围内加减。抽取药液剂量要准确,避免血糖波动。

  3、注射途径

  应使用专用胰岛素注射器,注射部位应严密消毒。一般作皮下注射,不能皮内或肌肉注射,更不能误注静脉内。

  4、注射部位

  全身皮肤均可作胰岛素皮下注射,但最适宜的部位是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及臀部上外侧。国局部反应可出现皮下硬结、脂肪萎缩、局部红肿等,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5、注射时间

  胰岛素注射时间因其制剂种类、患者肉情、工作性质以及饮食时间不同而异。一般为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如血糖控制差而且极不稳定时,应于餐前立刻注射为宜。

  胰岛素可保存在低下15℃的室温下,要防止冻结,冻结后胰岛素失效。

  何谓糖尿病昏迷

  发生糖尿病昏迷的首要原因是低血糖,其次是高血糖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性非酮性昏迷。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或嗜睡时,意味着昏迷就要发生,应迅速查明昏迷原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低血糖昏迷 原因多为胰岛素过量、进食量不足或活动过多等。如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可迅速恢复正常。当血糖下降时,患者最初表现为身倦乏力及饥饿感,继之出现头晕、多汗、心悸、颤抖、心动过速、面色苍白、焦虑不安等症状。当血糖在20~50mg/dl时,可引起抽搐和意识丧失;血糖低于20mg/dl时,可引起深昏迷。紧急治疗应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此症多发生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不足以及感染、手术和患者其它并发症为其诱因。患者血糖迅速增高,由于渗透性利尿而出现脱水、低水、低血糖和心动过速;由于酸中毒初期可致呼吸增快,之后变得呼吸深长,呼气有水果味。治疗原则是应用速效胰岛素纠正糖代谢紊乱,纠正酸中毒。

  3、高血糖高渗性非酮性昏迷(高渗昏迷) 多见老年患者。常见诱因有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等。患者进入昏迷前常有多尿、多饮以及嗜睡、幻觉、定向胰岛素用量一般较治疗酮症酸中毒的用量小。因其致使因素为休克、肾衰、血栓栓塞,常与严重脱水有直接关系,故需要积极大量静脉输液。

  孕期警惕糖尿病

  妊娠期糠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现的糖尿病,其中一部分病是妊娠期发生的,大多于分娩后糖耐量试验即恢复正常,但有30%以下的病于5~10年随访中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此组病约占所有孕妇的1%~2%。另一部分病怀孕前就有糖尿病,妊娠后才发现。

  这些病一般没有多食、多饮、多尿的三多症状,不容易发现。但是如果有糖尿病而没有发现,孕妇增高的血糖就得不到控制,对胎儿或婴儿很不利。患糖尿病的孕妇胰岛功能差,升高的血糖就会经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为了消耗这些糖,胎儿就会多消耗氧,易造成宫内缺氧、窒息,甚至死亡。过高的血糖还会刺激胎儿胰岛细胞的功能代偿性增加,以便将多余的糖储存在胎儿体内,使胎儿巨大,造成难产和产伤的机会。过高的血糖还可使胎儿肺成熟延迟,生后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另外,分娩以后新生儿得不到母亲输送来的糖,而胎儿期增加了的胰岛还在继续工作,很容易造成低血糖,如得不到预防性治疗,有时会丧失抢救时机。同时,糖尿病孕妇还容易发生早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产后出血等。对母婴都十分不利。所以孕妇应配合医生做好孕期糖尿病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糖尿病筛查目前所用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餐后用250毫升水冲服50克葡萄糖,1小时后抽血糖。有发生糖果病可能的孕妇(指年龄超过30岁的所有孕妇及年龄不足30岁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有糖尿病家庭史、尿糖阳性、肥胖、慢性高血压、羊水过多、胎儿过大、胎、婴儿死亡史、原因不明的早产史、多次自然流产史、先天畸形儿分娩史等)都应做筛查。如果空腹血糖≥7.2mmol/L(130mg/dl),而饭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糖耐量试验时空腹血糖、服糖后半小时或1小时、2小时、3小时血糖,4项数值中,有3项超过正常上限者,可做出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较前增多,约50%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些糖尿病患者缺乏医学知识,或因为早期糖尿病的症状不明显,直到出现视力障碍,才首诊眼科,发现患了糖尿病,而此时往往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本病的发病因素,主要是患病的时间长短与糖尿病控制的好坏。

  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主要依据有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疲乏等糖尿病症状和视力减退。视力减退的程度,决定于黄斑区是否受累,以及出血的数量和范围。眼底检查可见单纯性或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眼底后极部可见散在的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及棉絮状渗出。除上述病变外还有新生血管与机化物,且易发生玻璃体出血,并可引起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用药物和饮食控制等方法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含量。单纯全身治疗难以改善眼底情况,必须考虑眼的局部治疗。激光治疗是目前最好的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措施。氩激光可直接封闭渗漏的微血管瘤及病变血管,大面积光凝可破坏毛细血管供血不足区的视网膜,使之由缺氧状态变成不耗氧状态,因而减少新生血管刺激因子的产生,并有助于新生血管的萎缩,对防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也有积极意义。对眼底检查证明视网膜功能尚好,主要由玻璃体出血、机化等原因造成失明者,可考虑行玻璃体切割术。这两种手术互相配合,对晚期患者治疗的成功率已达50%~70%。

  中药外治糖尿病及并发症

  糖尿病的治疗除得应用运动、食物和药物治疗外,中药外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在临床上有较好效果,运用非常方便。介绍如下。

  药膏贴穴

  取太子参、生地、枸杞子、天花粉、玄参各30克,荔枝核40克,黄连18克,白芥子、干姜各8克,盐酸二甲双胍(0.25克/片×68片),共研细末备用。取穴神阙、肺俞、脾俞、肾俞、关元、膈俞,每次选3~4穴,取药末每穴3克,加生姜汁调膏,贴敷穴位,24小时换药1次,半月1疗程,间隔5天施下一疗程。肺热甚加曲池,胃热甚加中脘。适用Ⅱ型糠尿病气阴两虚肥胖者。

  中药泡浴

  取透骨草、川椒、木瓜、赤芍各30克,苏木50克,桂枝18克,红花、白芷各12克,艾叶、川乌、草乌、麻黄各10克,川芎18克,加水5000毫升入搪瓷盆中煮沸,先熏患处30分钟,再入药液中浸泡,每日2次。适用于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炎所致手足疼痛、麻木,以及下肢血管病早期瘀痛、怕冷。

  中药坐浴

  用蛇床子、川椒、明矾、苦参、百部各15克,煎汤熏洗外阴,然后坐浴,每日1次。治疗糖尿病并发外阴炎,外阴溃破者用上方去川椒煎汤坐浴。

  中药含漱

  取野菊花、黄柏、荔枝核各10克,金银花15克,苦参30克,水煎取液500毫升,每日间断含漱,先含后漱口。治疗糖尿病合并口腔感染和牙周炎。

  老年糖尿病有何特点

  老年常患各种慢性疾病,糖尿病为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老年生理机能的变化,患糖尿病后不同于一般成年,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老年患病率高:随着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和老年糖尿病诊断率的提高,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在糖尿病中所占比较增大。六十年代约1/5,九十年代约1/3,且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多为中老年,据认为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少、肥胖、长寿是患病率高的主要因素。

  典型症状少: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简要概括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之“三多一少”的表现,且多伴口渴。而老年糖尿病口渴不明显(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常无多尿,而且肥胖者偏多,这些情况随增龄愈加不明显。因此,判断老年糖尿病不能依赖于症状,主要在于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及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并发症多:老年糖尿病常以其并发症而就诊,如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脑血管病及神经炎、白内障等。然而,这些合并症也有时不够典型。例如,糖尿病并发心肌梗塞时,半数以上可为无痛性,因而易发生心衰、休克、室颤及心脏骤停等,由此而易转移们视线造成误诊。因此,凡在临床上遇到老年冠心病、脑卒中及神经炎等就诊者,应虑及糖尿病之并发症的可能,予以检查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

  老年糖尿病为慢性过程,病史长,治疗困难,并无捷径可走,只有通过综合性整体治疗,并长期坚持不懈,方能有效控制血糖及血脂水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按照现代医学观点认识,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基本与普通成年糖尿病一致,应用饮食、体育运动和药物三个方面加以调整治疗。

  糖尿病入冬要注意扩脚

  医学研究认为,脚是体的“第二心脏”,可见脚在健康中的重要位置。一旦脚生病,则可影响全身健康,这对糖尿病则显得更为突出。据报道,美国所有住院病中,有20%的病是因为足部感染及其它并发症而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因足感染而截肢者,占所有非外伤性截肢的25%~50%,所以糖尿病要注意脚的保健。

  糖尿病患者多为中老年,其防御能力下降,且双下肢的皮下脂肪减少,防守能力减弱,当双脚受到寒冷的刺激,可引起局部血管收缩。而脚与鼻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脚受冷后,可反射性地引起鼻咽部血管收缩,使鼻腔内的纤毛活动减慢,防病能力下降,隐藏在鼻咽部的细菌则趁机活跃,容易患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并可由此而并发气管炎等病患者,可以使宿疾加重,甚至发生严重后果。

  糖尿病患者,多有血管功能不全和神经病变,造成脚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营养障碍和局部感觉迟钝,局部抵抗力低。日常活动中,难免跌倒、碰撞受伤,下肢皮肤因此发生破损;足部真菌感染形成足癣,常易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老年病由于手脚不灵便,剪趾甲时,动作不协调,易损伤皮肤,这些常可成为糖尿病足部感染的原因,且易发展为慢性溃疡,甚至发生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或坏疽,有时被迫截肢,或因足部感染扩散到全身,细菌进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败血症,直接威胁病的生命。

  据观察,脚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8~33℃,这时体感觉舒适,如果低于22℃,因局部血管收缩,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就可能出现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因此,糖尿病不宜长时间静坐,根据体质和健康情况,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踢腿、打太极拳、舞剑等,既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增强耐寒能力,又有助于降低血糖;另外要选穿宽松的棉鞋或毛皮鞋,经常换洗袜子,保持脚的干燥;睡前用45℃左右的温水泡脚10~15分钟,有助防守保暖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穿防滑性较好的鞋子,小心赶路,谨防跌伤;患脚癣者积极治疗,避免用于手撕脚皮和擦足趾止痒,以防皮肤破损而导致化脓性细菌感染。

家庭中医药

2001.09.12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富含植物脂肪的食品可以预防糖尿病
焦点新闻
·医学界新发现:糖尿病与乳腺癌有关联
·糖尿病脐疗方二则
·研究表明:睡眠不佳可诱发糖尿病
·怎样治疗因糖尿病所致的失眠症?
·研究发现:睡眠不好易患糖尿病
·长期睡眠不足易患II型糖尿病
·一种糖尿病辅助药可抑制早老性痴呆
·糖尿病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