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上人群16.1%骨质疏松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悄无声息的流行病”。中国人患病情况怎样?骨质疏松到什么程度应该治疗?有没有促发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在6月4日闭幕的中华医学会全国骨质疏松学术会上,北京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李宁华副研究员等人领衔,全国多家医院共同完成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首次以较大样本的客观资料回答了这些问题。
由卫生部北京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牵头完成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国部分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是全国首次开展的较大规模专题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五大行政区50岁以上的5万人开展问卷调查,并用3种不同型号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了20岁以上7000人的骨密度,通过校正、标化各种数据,确定了我国一般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腰椎、股骨上端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骨峰值。研究发现,我国目前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16.1%,随年龄增加,骨质疏松发生递增,60岁以上人群22.6%,超过80岁50%人群均有患病,而且不同地区、城乡之间、性别差异,骨质疏松患病率均明显不一样,城市高于农村,女性多于男性。研究还初步得出我国人群依据腰椎或股骨不同部位的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参考值,并提出了需要治疗的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参考值。
该研究还从230多个有价值的调查数据中,筛选出了47个影响我国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除年龄增大、低钙饮食、少运动量外,慢性呼吸系统病史、胃病史、烟龄长等亦是男女人群较早发生骨质疏松的共同危险因素。另外,恶性肿瘤史、长期服用考的松、饮酒等不良因素在男性患者中多见;糖尿病史、长期卧床、卵巢切除、使用利尿剂等则是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常见的因素。
200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