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荷塘区新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调查分析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9年第2期第7卷 防治研究
作者:刘启立 周艺彪 刘兆春 赵正元 左家铮 罗新松 任茂元 梁伯春
单位:湖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岳阳 414000
株洲市及所辖范围历史上无血吸虫病流行,荷塘区位于市区东部。近年来,在该区范围内陆续出现血吸虫病人,1998年4月在开展非疫区普查中,在当地发现了钉螺。为了深入了解荷塘区血吸虫病的疫情,4月下旬我们进行了现场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①流行区范围界定 对已发现有钉螺的乡村所辖的水系、沟渠、水田及毗邻地域,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钉螺全面普查定性。②确定重点村进行人畜病情及螺情定量调查 对6-65岁居民建立个案调查卡,进行询问,体检,B超检查,加藤法及孵化法粪检,抽血做IHA检查,滴度1∶10定为阳性。此外,对该村耕牛等保虫宿主进行孵化粪检。③人文、地理、经济、文化及生产方式等资料的收集。
2 结果
2.1 概况 株洲市荷塘区面积159km2,辖3个乡,43个村,3个城市办事处,46个居委会及5个主要工厂及企事业单位,全区总人口20.3万,农业人口5.4万人,1997年国民总产值8800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为2761元。
区内地形主要由山丘、旱地、沟港、池塘及水田构成,有较大排灌沟渠8条,地势北高南低,水位(吴淞)在32-39米之间,水流汇入湘江。排灌渠道为自然形成,弯曲迂回,宽窄不一,两岸主要植被为杂草、高笋及杨柳树,当地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业,种菜养猪为副业,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居民多饮用开水,部分居民生活用水取自沟渠及池塘。
2.2 全区钉螺分布 本次对该区3个乡中6条较大的排灌沟渠及有关水系进行调查,查螺面积1046.67万m2,调查76500框(每框0.11m2),发现钉螺8处,均为肋壳钉螺,有螺面积238.37万m2,分布于明照及荷塘铺2个乡的6个村,其中太平桥100万m2、响塘65.04万m2、大丰26.67万m2、桂花13.33万m2、道岭13.33万m2、新塘坡20万m2,另外受有螺水系影响的有5个村。
2.3 响塘村疫情定量调查 ①螺情 响塘村共有14个村民组,其中8个组有钉螺分布,共查螺1248框,活螺框出现率为9.62%,活螺平均密度为1.86只/0.11m2,感染螺密度为0.0032只/0.11m2,感染螺点4个,离居民点最近距离均在200m以内。②人畜病情 响塘村人口1438人,其中6-65岁人口1293人,共调查1089人,平均粪检阳性率16.71%,粪检阳性率最高的村民组为36.90%(31/84);IHA血检平均阳性率为29.84%,最高的村民组为58.65%(78/133);B超检查775人,光点增粗者96人,占12.39%;发现2例肝、脾肿大者,2例曾患脑型血吸虫病。全村有耕牛27头,粪检13头,2头阳性(15.38%)。③接触疫水情况 询问884人,有疫水接触史占97.85%,成人接触方式主要为耕种、洗衣物,儿童以游泳、戏水为主。
3 讨论 ①株洲市荷塘区既无湖又无洲,属丘陵沟渠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的钉螺为肋壳钉螺,以往报告丘陵型疫区多为光壳钉螺即丘陵亚种[1-3],也有肋壳钉螺[4]。因未发现人为引起钉螺扩散的来源,可能是历史查漏,以后逐年繁殖,并随当地沟渠水系扩散所致。近几年随着人口流动,传染源的输入,形成了血吸虫病流行区。②荷塘区的有螺水系下游,在芦淞区的白石港处注入湘江,并在入口处发现钉螺,钉螺有继续向下游扩散的倾向。③响塘村的血检、粪检表明,该村为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各村民组均有病人分布,有钉螺分布组比无钉螺分布组感染率高,离感染螺点近的组较离感染螺点远的居民组感染率高。④耕牛在当地多数为户外栓养,但经常在有螺孳生的池塘、沟渠边吃草、饮水,并排放野粪,尽管耕牛数量不多,感染率与人相近,但在山丘地区传播血吸虫病作用中,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5]。⑤由于当地较大的有螺沟渠为排灌两用,自然形成,弯曲迂回,宽窄不一,与支沟渠、毛沟渠联成网状,并与鱼塘、水田相通,环境较为复杂,应结合水利、农田基本建设,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同时采取健康教育,个体防护,及时治疗病人、病畜等防制措施,药物灭螺只有在感染螺集中及靠近居民点有螺地段慎用。
致谢:本次调查得到株洲市及荷塘区卫生局及防疫站的协助,喻鑫玲、张新跃和汪郁等同志参加工作,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 刘月英主编.医学贝类学.第一版.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44.
2 黄甲,等,广西玉林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6;4(2)∶128.
3 刘朗新,肖俊文.桃源县形成新的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初步调查.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8;10(1)∶39.
4 谭敦立.临湘县路口公社5个大队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报告.卫生部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 1961-19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