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SARS不扩散之谜
据潇湘晨报 :去年非典期间,非典为什么没有在湖南省扩散?这一问题昨日被揭晓!昨日,省疾控中心承担的省科技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重点攻关课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课题”举行成果鉴定会。以中国疾控中心杨维中教授为首的10名专家组成员对课题进行鉴定,并认定这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科学地解释了非典没有在我省扩散的原因。
趁早出手立下头功
课题组运用流行病学、气象学及现代微生物检测技术,对我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监测、预警、控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我省取得如此成就,首先得益一个“早”字。
2003年2月11日,获知广东省发生不明原因肺炎流行的消息后,我省立即着手制订防控工作方案,当日省政府召开紧急动员会议具体部署防控工作,省卫生厅派出调查组赶赴与广东省接壤的郴州和衡阳市指导防控工作,并下发紧急电报。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是阻止非典传播的关键。
同时我省的疫情报告系统也发挥了作用:我省SARS疑似病例的发现到报告间隔为0天,7例血清呈阳性病例均在就诊当日就报告了疫情,比全国报告时间间隔平均快1~2天。这说明我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临床医疗单位形成了有效沟通,保证了疫情信息报告系统运行通畅。随后我省在4月6日制定的“四早”工作流程中又规范了疫情报告的要求和程序。
气温、酸雨做了好事
自然因素也帮了我省非典防治的大忙,课题组为此提出了高危气象条件和高危预警概念模型。对北京、广州和长沙等地SARS流行期和流行前期多个气象因素的分析显示,SARS传播的高危气象条件是:13摄氏度<温度<27摄氏度。干燥少雨,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SARS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对2003年春季SARS流行期间,北京市各月降雨pH一般都在5.6以上;广州各月降雨pH平均在4.73以上,酸雨频率约为84.5%;长沙各月降水pH平均为3.70,酸雨频率达到了100%,与广州比较,pH各月平均低1.03,说明长沙酸雨不但发生频率高,且酸度很强。这表明酸雨可能也是影响SARS传播的原因之一。
早期症状监测帮了大忙
课题组认为,我省建立的SARS早期症状监测预警系统,能最大可能地及早发现和有效识别可疑病例。课题组介绍,我省SARS早期症状的监测与预警对各种监测病例的定义为:发热病例,体温≥38摄氏度者;发热呼吸道病例,发热病例中伴有咳嗽、呼吸困难、气短中的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者;发热肺炎病例,发热呼吸道病例中具有与肺炎或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一致的肺部浸润放射影像学证据或尸体解剖发现无其他明确病因,但与肺炎或RDS一致的病理改变者;SARS预警病例,发热肺炎病例中没有其他临床诊断可以解释,又不能绝对排除SARS者。
这一系统对SARS的发生进行科学预警,同时为其他类似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2004年禽流感的监测预警。
专家鉴定组认为,该研究率先在国内对SARS在输入性地区的流行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查明了2003年湖南省SARS流行的状况,科学地评价了湖南省SARS防制措施及其效果,论证了湖南SARS传入后未发生二代病例和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对今后的SARS防制工作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指导意义。
去年,按照省政府整体部署,省政府与省科技厅各拿出100万元,以设立专项支持SARS的联合攻关。
以卢光琇教授为组长的7位专家确定了三项联合攻关项目。这三个项目为:1.SARS疫苗的研制,支持经费80万元,由中南大学李桂源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陈则教授承担;2.基于生物纳米信号放大技术快速、高灵敏检测SARS病毒,支持经费40万元,由湖南大学谭蔚泓教授承担;3.湖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支持经费40万元,由湖南省疾病控制中心陈小春主任医师承担。目前,第一个项目中,由陈则教授承担的SARS病毒灭活疫苗研究正准备申报验收。第二个项目已申请专利1项:一种硅壳纳米颗粒检测SARS病毒基因组片段的方法。
课题科研成果已运用到禽流感防治上,并取得很好效果。他说,该课题研究培养研究生1名,省级师资和技术骨干6名,带动了我省各级疾控机构和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在SARS、流感和人禽流感的防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课题也为其他类似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提供了平台,并对建立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200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