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核医学检查
1. 核医学检查的主要特点:
核医学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是观察癌症微观分子结构与宏观组织器官变化的钮带,正在从受体水平迈向基因水平。核医学是利用组织或器官病灶内、外核素分布的浓度差为依据,显示组织器官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同时提供了血流、功能、代谢方面十分有用的信息,是功能解剖学。核素显像的主要贡献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2. 肝癌的断层显像: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或称ECT),是以注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为放射源,通过仪器在体表连续或间隔一定角度旋转,采集多体位平面影像的数据,再由计算机重建成各断层影像,最后对信息加工处理,重建断层影像。旋转总度数为360°,3°或6°/1帧、每帧10~12s(约120K计数)。由于计算机重建了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三维图像,对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不受深度的影响,对较小病变的检出率有明显提高。经过SPECT连续断层分析,能够鉴别某些由于正常结构所致的假缺损,从而使假阳性降低。敏感性可达94%,准确性为91.5%,特异性89%,检出的最小病变为1.0cm。
3. 肝癌动脉灌注显像:
肝动脉灌注闪烁显像主要应用于肝动脉灌注化疗时,根据血流的分布评价导管的位置和指导导管的放置,判断有无腹部肝外分流(如到胃肠或脾)和肺分流,从而预测治疗的有效性,合并胃肠和全身毒性反应的可能性,以及协助确定化疗药物的剂量。
4. 肝癌的阳性显像:
以“弹丸式”注射显像剂,用3s/帧动态采集20帧血流灌注像。3min以后拍摄各种体位的血池相。1h、2h或5h后显示延迟相。分化中等以上的肝细胞癌能摄取放射性肝胆药物且清除缓慢,所以在延迟显像时,以“热区”作为肝癌的特征性表现。肝癌时,血流灌注相提示局部动脉血供增加。早期血池相显示局限性放射性稀疏或减低(“冷区”)。延迟相时局部有放射性浓聚(病变由“冷区”转变为“热区”)。该方法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为95%。对小肝癌和对AFP阴性肝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都有帮助。
5. 肝受体显像: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与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进行器官或组织显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核医学显像新技术。99mTc-半乳糖-新糖白蛋白(99mTc-NGA),作为HBP天然配体的标记类似物,它能选择性地与肝细胞膜上的HBP相结合。99mTc-NGA肝受体显像,对肝细胞功能的评价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是核素肝显像的重要进展。
6. 肝肿瘤的放射免疫显像:
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肿瘤抗体作为阳性显像剂,标记单抗经一定途径引入人体后,可以定向地与肿瘤细胞相应抗原结合。肿瘤部位放射性浓聚增加,用γ照相机或SPECT可以显示肿瘤及其转移灶的大小、部位和范围。
7. 肝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显像:
PET是专门为探测作为正电子发射体湮没辐射时同时产生的方向相反的两个γ光子而设计的显像装置。PET是应用11C、15O、13N和18F等放射性核素,进行肿瘤代谢显像以及受体显像。PET可以分析组织的生理、代谢变化;能比解剖影像更早探测出病变;能对肿瘤进行定性和分期、监控、调整、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利用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核苷等类似物各类受体的特异配体或特异性抗体,能够灵敏、准确地定量分析肿瘤的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DNA复制、肿瘤的增殖状况以及受体的分布特点。根据肿瘤细胞所具有的特性,即肿瘤局部在有氧环境中存在异常旺盛的无氧葡萄糖酵解现象,应用葡萄糖类似物18-FDG所具有的与葡萄糖相似的细胞运转能力,测定肿瘤组织葡萄糖的代谢。肿瘤细胞摄取18-FDG后,在细胞内已糖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6-磷酸18-FDG,它并不参与葡萄糖的进一步代谢而滞留在细胞内,通过PET的动态或静态显像,能够定量测定肿瘤组织对18-FDG的摄取量。静脉注射11-C-MET(蛋氨酸),PET能灵敏地反映肿瘤组织氨基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的变化。18-FDG诊断肿瘤的灵敏度为90%,特异性为93%。其浓聚量与肿瘤的良恶性、细胞活跃程度或坏死有关。恶性程度高的肿瘤氨基酸代谢增高。
PET显像不仅能够显示原发病灶,还用于其它癌症向肝转移的监测,同时还能显示出淋巴结转移或腹腔内转移的病灶。PET显像对肿瘤的诊断一般比CT检查能够更早期发现病变。
邓候富 教授
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