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胃病变95例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年第10期第20卷 论著摘登
作者:金冠福 戴加勇
单位:浙江省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317016
我院1993~1998年收治残胃病变(因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经手术治疗后行胃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95例,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72例,女23例。年龄32~69岁。首次手术原因:十二脂肠溃疡35例,胃溃疡48例,上消化道出血12例。采用毕Ⅰ式手术38例,毕Ⅱ式手术57例。
1.2 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62例,腹胀33例,恶心呕吐18例,呃逆10例,上消化道出血17例,贫血21例,胃纳减退29例,消瘦18例,乏力23例,吞咽困难3例。上腹部压痛72例,上腹部扪及肿块3例。
1.3 术后胃镜检查
术后胃镜检查发现原发性残胃癌12例(占12.6%),确诊距首次手术时间:5~10年2例,11~15年5例,16~20年2例,大于20年3例。采用毕Ⅰ式手术3例,毕Ⅱ式手术9例。肿块位于吻合口7例,贲门3例,残胃体1例,残胃底1例。大体分型:Borrmann 1型5例,2型2例,3型4例,4型1例。病理类型:腺癌9例,粘液癌2例,未分化癌1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8例。
残胃溃疡26例(占27.4%)。诊断距首次手术5年以内1例,5~10年13例,11~15年10例,大于15年2例。采用毕Ⅰ式手术7例,毕Ⅱ式手术19例。溃疡位于前次手术吻合口13例,位于残胃体6例,残胃底5例,贲门2例。HP阳性20例。
吻合口炎伴糜烂53例(占55.8%)。采用毕Ⅰ式手术25例,毕Ⅱ式手术28例。HP阳性39例。反流性残胃炎32例(占33.7%)。采用毕Ⅰ式手术11例,毕Ⅱ式手术21例。HP阳性15例。萎缩性胃炎25例(占26.3%)。采用毕Ⅰ式手术11例,毕Ⅱ式手术14例。HP阳性16例。
残胃粘膜异型增生轻度9例,中度5例,重度2例。
残胃缝线残留2例。
2 讨论
从本组资料看,原发性残胃癌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以腹痛、腹胀、消瘦、乏力、上消化道出血及贫血为主。胃术后10年以上多见,平均15年。胃镜检查多为进展期。采用毕Ⅱ式手术者发生率高。一般认为残胃癌与长期消化液返流引起胃碱性胃炎,粘膜息肉样改变,以及残胃低酸排空延迟易于细菌繁殖等原因密切相关。亦可能与HP感染有关,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由于原发性残胃癌的症状无特异性,容易为病人既往疾病所掩盖。贲门部残胃癌可出现吞咽困难,相对易于发现,但其本身并非早期症状。钡餐造影由于手术缝合,术后粘连等引起的残胃变形,以及残胃失去幽门钡剂通过快不易充盈等原因对早期诊断价值相对不大。胃镜是最有效的手段,诊断率最高达80%~90%[1]。笔者认为胃手术后尤其是10年以上者,不论有无临床症状应定期作胃镜检查,以期早期发现残胃癌。一旦发现残胃癌应及时作手术治疗,以提高生存率。本组病例中4例行残胃切除、食道空肠Roux-Y吻合术,1例已生存5年至今未复发,1例生存3年,1例2年后失访,1例生存1年。3例行癌肿切除、胃空肠Roux-Y吻合术,1例生存3年,1例生存1年6个月,1例已生存1年复查胃镜未复发。5例晚期病人放弃手术治疗而行化疗,均在3~6个月内死亡,与庄武等报道的不宜手术者联合化疗可能延长生存期不符合[2]。
胃次全切除术后,由于失去了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容易出现胆汁反流,尤其是毕Ⅱ式手术,引起残胃溃疡或(和)残胃炎,甚至发生残胃萎缩性胃炎。大量研究证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溃疡病有着密切关系。在治疗方面我们采取下列措施:(1)杀灭HP:铋剂、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2)控制胆汁反流:服用吗丁啉或西沙必利。(3)保护胃粘膜:应用麦滋林-S颗粒。(4)增加胃粘膜血流量,促进胃粘膜的再生修复,我们采用多巴胺静脉滴注。经联合治疗后83例残胃溃疡或(和)残胃炎中,有76例病人3~7d后症状及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为91.6%,3例残胃溃疡及4例残胃炎无效作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赵峻,邵永孚,王翔,等.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医师进修杂志,1999;22(2):19
2,庄武,陈夏,毛雪华,等.残胃癌24例临床分析.癌症,1994;13(4):361
(2000-01-14收稿 2000-07-10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