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中老年中风21例分析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年第1期第8卷 研究报告
作者:郁文奇
单位:郁文奇(224300 江苏省射阳县第三人民医院)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脑中风往往就诊于精神科,但早期确诊相对困难。本文收集了经CT或MRI证实为脑中风而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21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21例中男15例,女6例,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68.9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5例,高血脂症3例、冠心病3例,脑溢血1例,脑梗塞2例。
二、临床表现
精神症状:类神经症7例,表现为头昏、失眠、无力、近事易忘、焦虑、易激惹等;情感障碍6例,表现为喜怒无常、烦躁不安、情感脆弱、兴奋或抑郁等;人格改变4例,表现为固执、冲动、惹事生非、挑剔、不合群等;痴呆4例,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严重下降,行为幼稚、生活懒散、反应迟钝等。
神经系统体征:21例中有神经系统体征18例,其中一侧鼻唇沟变浅4例;一侧面部感觉减退2例;咽反射亢进1例;下颌反射阳性1例;掌颏反射阳性1例;一侧下肢肌力下降5例;一侧轻瘫试验阳性6例;偏身感觉减退4例;一侧膝反射亢进3例;一侧巴氏征阳性2例,双侧巴氏征阳性1例。双侧膑阵挛2例;双下肢肌张力增强2例。
三、医技检查
头颇CT或MRI:21例中提示缺血性改变18例(85.7%),出血性改变2例,出血伴缺血性改变1例。其中左颞叶梗塞1例、左额叶梗塞2例、左顶叶出血1例,左内囊出血破入侧脑室1例、左颞、顶、枕大面梗塞1例,左侧内囊出血伴右侧基底节区梗塞1例。右颞叶梗塞2例,右基底节区梗塞1例,双额叶梗塞3例,双侧基底节区梗塞8例,双侧卵园区梗塞1例。脑电图轻度异常2例,中度异常3例。
讨论
脑血管疾病对精神功能的影响很大,其精神障碍最高发生率可达77%[1]急性卒中在恢复期可出现多种精神症状,另一类潜隐起病;由多次大大小小缺血性中风积累所致的精神障碍,可出现记忆、情感、人格、智能等多种精神症状,而神经系统体征可以不明显。1993年我国七个地区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15岁以上人口中,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0.31‰,而且患者年龄均>50岁[2]。本文报道的21例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老年中风患者,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68.9岁;缺血性中风占85.7%,与上述资料相符,说明了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可能仅见于老年人,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老年中风患者大多数为缺血性中风患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似乎更易引起精神障碍,其机理尚不十分清楚。郭国际认为,优势半球大灶性脑梗塞或多发性腔隙性梗塞,尤其是基底节区的梗塞,破坏了边缘环路的完整性、统一性,破坏了认知活动的解剖、生理基础。基底节区的梗塞多属于分水岭脑梗塞、基底节区主要是颈内动脉系统及深穿支小动脉终末供血区,侧枝循环差,小血管很少吻合成网。基底节区核与核之间,各核与皮层之间有广泛的纤维联系。优势半球,边缘系统、基底节区的损害,容易导致认知障碍、情感失控、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3]。本文21例患者中,CT或MRI提示脑部有缺血性改变的19例(占90.4%);优势半球病损(含双侧损害12例)19例(占90.4%;基底节区梗塞10例(47.6%)、提示这些部位的病理改变确实容易引起精神障碍,本文21例老年中风患者中,首发精神障碍以类神经症为多,情感障碍次之,痴呆和人格改变也占一定比重,符合脑缺血性改变导致脑功能的削弱的特点,亦符合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以认知障碍、情绪失控为主的一般规律。
老年期出现精神障碍,尽管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我们仍应首先想到可能是脑器质性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所致。脑部CT、MRI检查常能发现病灶、脑电图检查也很有帮助,随着病程发展,往往可以查出有价值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本文21例患者经CT或MRI检查均发现有出血性或/和缺血性中风的病灶,在病程中先后有18例患者出现有定位意义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说明了只要诊断思路正确,密切注视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配合必要的影象学、脑电学等方面的检查,就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夏镇夷,翟书涛,徐韬园等.临床精神医学.第一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4:67~86.
[2] 涂建,宁作喜,沈渔邨等,中国七个地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和酒、药依赖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2):107.
[3] 郭国际,血管性痴呆与脑梗塞部位及促发因素相关性探讨.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6):88~89.
(收稿日期:1998-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