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哮喘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哮喘对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反应时间不同

哮喘对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反应时间不同

  澳大利亚科研员在4月出版的《胸腔》杂志上报道,哮喘病的气道炎症、结构改变及支气管高反应性(BHR)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然而这三者对吸入性皮质类固醇治疗却可产生不同的短时反应。

  霍巴特塔斯马尼亚大学医学院的E. Haydn Walters博士指出,尽管哮喘病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都可相同程度地引发BHR,但吸入性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逆转这些不同原因引起的BHR改变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

  Walters博士及其同事选取了35例病情相对较轻但有症状的哮喘病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受试者以随机双盲的方法分别给予丙酸氟替卡松(750μg,每日两次)或安慰剂治疗,并在基线水平及治疗3个月和12个月后分别进行呼吸系统功能检测。

  治疗组哮喘病基线水平时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液中的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及内皮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尽管治疗组病上皮下网状基膜(RBM)的厚度不尽相同,但总体看来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厚。

  经过氟替卡松治疗3个月后病的肺功能(FEV1)出现改善,但在治疗12个月后肺功能并没有进一步改善。BAL炎症细胞数量在3个月和12个月时也基本相同。但是治疗组病中乙酰甲胆碱诱发的BHR在整个研究期间持续下降。

  此外,治疗组病的RBM厚度也明显下降,但这种反应仅出现在治疗12个月之后。研究员认为,治疗组病BHR的明显改善可能主要由RBM厚度下降和炎症细胞数量减少的后继效应引起。

  Walters博士认为,该研究结果提示:如果希望从吸入性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中获得最大且持久的益处,那么病必须积极用药直至BHR尽可能地降到正常水平。

  他指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被纳入当前的哮喘防治指南中。这些防治指南并没有参考当前对哮喘发病机制的最新见解,同时也没有考虑药物治疗改善症状的机制。症状控制并不等同于潜在的病理机制得到控制或有效逆转。”

2002.04.26

胸腔》杂志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澳专家:大笑能引起哮喘发作
焦点新闻
·小剂量吸入皮质类固醇减少哮喘复发率
·吸入性皮质类固醇降低哮喘心梗危险
·小剂量皮质类固醇吸入合并小剂量茶碱口服对支气管哮喘
·吸入皮质类固醇与哮喘儿童骨量损失有关
·停止皮质类固醇后SARS胸部X线变化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