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腹泻专题 > 其他文章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婴儿腹泻

婴儿腹泻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四缝。

  备用穴:呕吐加内关,发热加曲池,重型腹泻加天枢、关元。

  (二)治法

  轻型腹泻一般仅取常用穴,据症情加备用穴。以30号1寸长毫针,针足三里或备用穴,每穴直刺5~6分,施以捻转提插或震颤(雀啄)之法,约运针30秒~1分钟后起针。四缝以毫针(26号)或三棱针点刺,挤去黄白色粘液。热度较高时,曲池穴宜点刺出血。

  (三)疗效分析:共治疗629例,平均治愈率约90%(1~8)。

  艾灸

  (一)取穴

  常用穴:中脘、天枢、神阙、止泻。

  备用穴:足三里、上巨虚;呕吐加内关、公孙;发烧加大椎、曲池。

  止泻穴位置:前正中线,脐下2.5寸。

  (二)治法

  常用穴为主,如效果不显著或某些症状明显时,加取备用穴1~2穴。常用穴用灸法:以神阙穴为中心,向上下左右之穴位,用艾卷盘旋施灸15~30分钟,每日2~3次。备用穴用刺法,得气后略作提插捻转即去针,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35例,有效率97.7%(9)。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或上巨虚)、天枢。

  备用穴:止泻。

  (二)治法

  药液:氯霉毒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含量50毫克/毫升)、654-2注射液中任选一种。

  常用穴为主,每次选1~2穴。双侧注射,每穴0.1~0.2毫升。每日1次,连续治疗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245例,治愈率在83.9~97.3%之间(1,10)。

  穴位敷贴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

  备用穴:呕吐加内关,发热加大椎。

  (二)治法

  代针丸组成:吴茱萸、五倍子、公丁香、灵磁石、白芥子各等分,冰片或麝香少许。各药研未过筛取粉,混匀加入冰片或麝香,再调以油膏,制成黄豆大小之丸粒备用。

  常用穴均选,据症情加配备用穴。选定穴位后,用酒精擦净穴区皮肤,将代针丸一粒置於1/4张伤湿膏上,贴敷穴位,松紧适中,每日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治疗250例,总有效率96.2%。其中治愈182例(72.8%)(11)。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常用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神阙、止泻。

  (二)治法

  每次选2~3穴。用氦氖激光器,波长6328埃,功率1.5毫瓦,光斑直径1~2毫米,出光口离皮肤30厘米,每穴照射3~5分钟。每日照射1~2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治疗婴儿腹泻,总有效率在92%~95%(12,13)。

  耳针

  (一)取穴

  常用穴:大肠、直肠下段、胃。

  备用穴:皮质下、小肠、脾、胰胆。

  (二)治法

  一般仅取常用穴。针刺入后,宜作稍强刺激的捻转,留针30分钟;或接通电针仪,继续波,轻刺激,通电15分钟。小儿惧针,亦可用王不留子贴敷上穴,行压丸刺激。每日针治1次。

  (三)疗效评价

  其观察165例,其中64例加服中药,治愈率为92.1%,单用耳针101例,治愈率90.1%(包括6名中断治疗者)(14,15)。

  体针加捏脊

  (一)取穴

  常用穴:天枢、止泻、足三里。

  备用穴: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腹泻重加长强。

  (二)治法

  常用穴必取,备用穴据症而加。以30号1寸针直刺,捻转提插半分钟后即出针。针毕,令患儿俯卧,用常规捏脊法沿长强至大椎的督脉段提捏3~6遍,着重提捏关元俞和大肠俞。再由膀胱俞至风门的膀胱经线边捏边提放3~6遍,双拇指同时揉双脾俞、胃俞各1分钟。上法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575例,全部获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64天,较采用药物治疗为优(16)。

  头针

  (一)取穴

  常用穴:额旁二线。

  (二)治法

  额旁二线取穴方法为在临泣穴以下至前发际向下1厘米处,分上、中、下三点。针刺时,令患儿取半坐位,由家长双手捧住患儿两颞部,常规消毒皮肤后,术者左手拇指压穴旁,右手持1寸毫针,刺上、中、下三点。采用半刺法,浅刺而疾出针,针刺深度为患儿同身寸之一分,破皮即为得气。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治愈:经治疗后,大便次数一天内不超过2次,性状正常;好转:经治疗后,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一半以上,大便性状渐趋正常;无效:经治疗一个疗程,大便次数和性状无变化者。

  以上法共治354例,按上述标准治愈320例,好转12例,无效22例,有效率为93.8%。较之西药治疗,效果更为明显(17)。

  拔罐

  (一)取穴

  常用穴:大肠俞、神阙、脾俞、胃俞。

  备用穴:曲池、四缝、足三里、膈俞。

  (二)治法

  每次选1~2个主穴,以闪火法拔罐(1~4个罐),配穴取1~2穴,四缝点刺挤出粘液,余穴用平补平泻法不留针。留罐5~10分钟。每日一次,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98例,结果,痊愈189例,显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9%(18)。

  主要参考文献

  (1)福建省儿科协作组。婴幼儿腹泻防治问题座谈会。中华医学杂志1976;56(5):314。

  (2)叶孝礼。中医治疗婴幼儿腹泻及急性出血性小肠炎的进展。中华儿科杂志1979;17(3):135。

  (3)上海铁路中心医院儿科。190例单纯性消化不良症的针灸治疗。中医杂志1959;2:131。

  (4)张世吉,等。针灸治疗单纯性消化不良症的经验介绍。哈尔滨中医1960;3:29。

  (5)常德新。针灸治疗147例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症的临床观察。哈而滨中医1964;3:26。

  (6)广州部队生产建设兵团十师医院。中草药和新针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综合报道)。新医学1972;9:16。

  (7)范仁义。针灸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效果良好。中级医刊1965;6:387。

  (8)戴秋孙。针刺治疗51例婴幼儿腹泻的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85;5(3):14。

  (9)吕兰仪。针刺加温熏治疗小儿腹泻35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6:17。

  (10)叶诚坤。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腹泻136例临床观察。云南中医杂志1982;3(5):31。

  (11)许正。代针丸治疗小儿消化不良250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2;23(9):45。

  (12)钱永鑫。氦-氖激光针在儿科的应用。生物医学工程通讯1983;3(3):18。

  (13)镇江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针灸科。低功率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婴儿腹泻”80例临床分析。江苏中医杂志1984;4:50。

  (14)海南民医院儿科。耳针治疗中毒性消化不良61例。医药科技资料1973;7:15。

  (15)务学正。耳针治疗婴儿泄泻104例。新医药学杂志1973;7:18。

  (16)刘春恒,等。针刺捏脊治疗婴幼儿腹泻575例。中国针灸1991;11(2):46。

  (17)林迎春,等。半刺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90;31(5):34。

  (18)张仁。实用拔罐疗法。台湾志远书局1992:211。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流行性腹泻
焦点新闻
·母乳喂养可减少婴儿的腹泻率
·婴儿腹泻怎么办
·以牛奶喂养的婴儿腹泻时怎么办
·腹泻婴儿的食疗法
·病毒唑治疗婴儿秋冬季腹泻115例疗效观察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