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宜食物品 阳虚之人宜吃下列食物。 狗肉 性温,味咸,能温补阳气,无论脾阳虚或是肾阳虚,皆宜食之。民间早有“阳虚怕冷,常吃狗肉”的习俗。对平素四肢欠温、腰膝冷痛者,每年入冬以后,经常食狗肉,最为适宜。 羊肉 性温,味甘,为温补佳品,有温中暖下、益气补虚的作用。阳虚之人宜在秋冬以后常食之,可以收到助元阳、补精血、益虚劳的温补强壮效果。 雀肉 性温,味甘,有壮阳益精、暖腰膝、缩小便的作用。凡阳虚羸弱、小便频数、腰膝怕冷、四肢不温者,食之最宜。《养老奉亲书》中就曾介绍,对老人阳气乏弱者,用麻雀肉煮粥食。 海马 性温,味甘,有补肾壮阳作用。《本草新编》记载:“海马,入肾经命门,专善兴阳。”明·李时珍还说:“海马暖水脏,壮阳道,其性温暖,故难产及阳虚多用之。”尤其肾阳虚弱之人,食之最宜。 干姜 将生姜晒干或烘干后即为干姜。生姜偏于散寒,干姜更有温中回阳,尤其是有温暖脾阳的作用,著名古方理中汤即用之。《本草正》中曾说:“下元虚冷,而为腹疼泻痢,专宜温补者,当以干姜炒黄用之。”凡阳虚怕冷、脘腹冷痛、四肢不温者皆宜用之。 胡椒 性热,味辛。明·李时珍称其为“纯阳之物,暖肠胃。”《本草经疏》亦云:“凡胃冷呕逆,心腹冷痛,大肠虚寒,四肢如冰等,诚为要品”。清代医家黄宫绣还说:“胡椒比之蜀椒,其热更甚,凡因火衰寒入,治皆有效。”中医理论认为,火衰与寒入是有区别的,火衰乃指人体本身阳气衰少,而寒入当指寒邪侵袭。胡椒散寒力强而温阳力逊,诚如黄宫绣所云:“胡椒止有除寒散邪之力,非同桂、附终有补火益元之妙。”然而,阳虚之人,寒邪易犯,故食之亦宜。 肉桂 性热,味辛甘,是最为常用的调味食品,有补元阳、暖脾胃、通血脉、散寒气的功用。李时珍认为:“肉桂下行,益火之原。”《奉草汇言》亦称:“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药也。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古代凡治疗阳虚之名方,如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皆用肉桂为主药。肉桂甘辛大热,不仅能补阳气,又能散寒邪,故凡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膝冷痛之人,最宜食之。 荔枝 性温,味甘酸,为一种温补果品。《玉楸药解》说它“暖补脾精,温滋肝血。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泉州本草》还说:“荔枝壮阳益气。”若阳虚又兼气血不足之人,宜经常吃些荔枝。 茴香 性温,味甘辛。有大茴香与小茴香之分,两者均有温阳补火与散寒理气作用。阳虚火衰和寒凝气滞者,食之皆宜。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小茴香补命门之火”。《医林纂要》也认为:“茴香,大补命门,命门火固,则诸寒皆散。”茴香辛甘温,作为调味品,阳虚体质宜少量常食之,确有补阳散寒的效果。 肉苁蓉 性温,味甘酸咸,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中医多用以治疗阳虚便秘,或阳虚怕冷、腰膝冷痛。《药性论》中说它“益髓,壮阳,大补益”。近代名医张山雷认为肉苁蓉能“温养阳气,补阴助阳”。肉苁蓉主产地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当地民间对阳虚之人,常用肉苁蓉同山药、羊肉作羹服食,认为“食之胜服补药”。 冬虫夏草 善壮命门之火,益精髓,补肺气,故阳虚体弱者食之最宜。 人参 性温,味甘微苦,除有大补气血的作用外,也兼有温阳补火的功效。正如《本草正》所云:“人参,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有之乡。”《医学启源》认为人参“治脾胃阳气不足”。《本草蒙筌》说它“滋补元阳”。大凡阳虚体质,均宜服食。 蛤蚧 性平,味咸,有补肾壮阳益精血、温肺止嗽定咳喘的作用。《本草再新》就有“蛤蚧温中益肾,固精助阳”的记载。明·李时珍还认为蛤蚧功同人参与羊肉,他曾说:“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咳,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可见蛤蚧乃温补之物,故阳虚体质宜食之。 獐肉 性温,味甘,能补益五脏。《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獐肉甘温,祛风,补五脏,长力,悦容颜。八月至十一月食之,味美胜羊。”由于獐肉属温补性食物,性同羊肉狗肉,故阳虚怕冷之人,食之尤宜。 鹿肉 性温,味甘,为温补性食品。《医林纂要》中就说它“补助命火,壮阳益精”,对中老年人阳虚怕冷、四肢欠温者,食之尤宜。鹿肾、鹿胎,功同鹿肉,阳虚之人食之亦宜。 此外,阳虚体质还宜吃羊骨、牛鞭、狗鞭、海虾、淡菜、韭菜、鲜生姜、大葱、丁香、豆蔻、荜澄茄、锁阳、桂圆、黄芪、紫河车、白酒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