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轻度的全身症状、低热,表现为成群成族的疱疹为主,并沿身体一侧的周围神经成带状分布。
病原与水痘为同源病毒。病毒侵入感觉神经末梢,沿神经纤维至脊髓后根神经节成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形成潜伏性感染。一旦机体抵抗能力降低,病毒繁殖播散,导致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幼儿极少,多见于成人、老年人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肿瘤的病人。感染后为完全性免疫,一般不再复发。
二、护理诊断
带状疱疹的病人主要有以下特征:
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出疹前数日局部常有疼痛及烧灼感。有的病人表现为轻度乏力、低热、头痛等。在数日内分批出现疱疹。发生部位以胸段胁间神经常见,可占半数病例,其次是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可引起眼部损害,如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再次为颈段和腰部,皮疹通常分布在身体一侧,导致淋巴结肿大和疼痛。一般1天—7天皮疹分批出现,经2周后疱疹结痂愈合。
三、护理措施
1.病人应卧床休息,避免疱疹部位摩擦。初起时可行阿氏穴针刺,或普鲁卡因封闭,剧痛时可按医嘱给药。
2.发生于三叉神经区的疱疹,应注意病人眼睛的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洗眼1次—2次,并点抗生素眼药水或涂眼膏。
3.单纯水疱者,可用1%—2%的龙胆紫外涂患处,或用复方阿糖胞苷液局部湿敷,注意勿使药液入眼,以免腐蚀角膜。还可大量服用或注射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B1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因有时能引起颅内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颈强直等。
4.中药场剂一般宜凉服,如病人出现食欲不佳、腹痛便塘时应停止服用。
5.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忌辛辣鱼腥等动风发物,少食煎烤油炸之品,湿热盛者宜服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之品,如冬瓜、扁豆、绿豆汤、薏米粥等;心肝火盛型可多吃菠萝、苦瓜、西瓜等清肝胆之火食品;气滞血瘀型宜服清解余毒、行气通络之品,如丝瓜汤、陈皮、洋白菜、茴香等。
四、治疗与急救
1.减轻疼痛 痛时口服阿斯匹林,每次0.5克。也用镇静剂配合治疗。局部可用液氮喷雾疗法,将液氮雾化直接喷射在患处,使皮损表而冰冻发白,间隔1分钟再重复1次,以后2天—3天继续喷雾。一般2天—3天后疼痛减轻。局部也可涂炉甘石洗剂或龙胆紫。
2.并发症的治疗 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发生脑炎及脑脊髓膜炎,要严密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及时给予脱水剂法。
3.抗病毒治疗 无环鸟苷能阻止病毒向内脏扩散并减轻疼痛和缩短病程。发病3天—4天使用效果好,8小时—1J2小时静脉缓慢滴入,5天为一个疗程。干扰素和阿糖胞苷也能阻止水疱新生。另外转移因子可缩短病程及减轻疼痛,每次2毫升—4毫升,每周2次—3次皮下注射。
4.中医疗法 内治一般采用清泻肝火,利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发于颜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发于腹部、下肢者,加苍术、黄柏。若皮疹消退后,皮肤仍刺痛者,宜疏肝理气、活血重镇止痛,用逍遥散加丹参、真珠母、牡蛎、磁石、延胡索。中成药,对于症状较轻的病人,用龙胆泻肝丸9克分服,或苦胆草片,每次4片,每日3次吞服;亦可用板蓝根或大青叶30克,煎汤代茶。
外治法对于病情初期,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解毒洗剂、颠倒散洗剂,每日3次,亦可用玉替花叶捣烂外敷。如有水泡破裂,可用三棱针刺之,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针刺可取穴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围可平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疼痛日久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刺肝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