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时称为高脂血症。血浆脂质为脂溶性,与蛋白质结合为水溶性脂蛋白复合物而转运全身,故高脂血症常表现为高脂蛋白血症。
1、病因
高脂血症的病因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前者由于脂质及脂蛋白代谢先天缺乏和某些因素通过某种机制引起,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饮食、肥胖、运动、吸烟、妊娠、遗传及某些药物如降糖药、利尿剂、ß—受体阻滞剂等。后者多继发于糖尿病、粘液性水肿、肾病综合征及胰腺炎等。
2、分型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五型,其中Ⅱ型包括Ⅱa、Ⅱb两个区型。
Ⅰ型:高乳糜微粒血症,空腹血浆中存在乳糜微粒。Ⅱ型:高ß脂蛋白血脂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异常增高。Ⅱa型极低密度脂蛋白也增高;Ⅱ型极低密度脂蛋白正常。Ⅲ型:“漂浮ß”或“阔ß”型,宽ß脂蛋白升高。Ⅳ型:高前—ß脂蛋白血症,内源性甘油三脂升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Ⅴ型:高前—ß脂蛋白血症和乳糜微粒血症,乳糜微粒及内源性甘油三脂升高。
3、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高脂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略有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黄色瘤:可发生于眼睑和肌腱等部位。
(2)肥胖。
(3)动脉粥样硬化:Ⅱ型多见。约6%的病例在40岁以前即有心绞痛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4)糖耐量异常:Ⅳ型患者较为常见。
(5)血尿酸增高。
(6)部分病人有肝脾大及反复发作性腹痛。
4、诊断
根据实验室检查诊断。主要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必要时可作脂蛋白电泳和超速离心分析。高脂血症的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规定,大部分作者认为正常血胆固醇≤230mg/dl,如>250mg/dl为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脂正常值≤140mg/dl,如>160mg/dl为高甘油三脂血症。
5、一般治疗与护理
(1)心理护理:作好卫生宣传工作,使患者明了本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和肾功能衰竭发生发展的密切相关,但经过合理的 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病情可控制,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部分消退,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长期坚持治疗。此外精神紧张与血脂增高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应主动关心病人,耐心解释其各种问题,通过与病人的交谈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解除病人思想顾虑,使其保持乐观情绪,以利控制病情。
(2)适当的运动及合理地安排生活和工作:适当的运动和体力劳动不仅能增加脂肪的消耗、减轻体重,且可减轻高脂血症。活动量应根据患者的心脑功能、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而定,提倡循序渐进,不宜做剧烈运动。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3)提倡戒烟、减肥、不饮烈性酒。在应用ß—阻滞剂、利尿剂和降糖药物等治疗伴随疾病时,应注意用药物可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和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故应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如血脂水平增高可加用降血脂药物或改变原用药物。
(4)消除恶化因素:对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和甲低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脂血症者,必须首先治疗原发病。
(5)饮食治疗:由于降血脂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考虑治疗费用,故提倡首先采用饮食治疗。对单纯饮食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并用药物治疗。护士应向患者说明饮食营养对血浆脂质和脂蛋白含量的得要影响,使其了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饮食治疗的目的是在维持一个足够营养的饮食方案下将增高的血腺水平降低。饮食治疗方案的设计是逐渐减少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及含糖物质的摄入(脂肪摄入量≤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脂肪≤10%,胆固醇摄入≤500mg/日)并通过消耗过剩的总热量,以使肥胖者体重下降。
饮食治疗要求患者能长期自觉地进行饮食控制。故在设计饮食治疗方案时应仔细斟酌膳食,并尽可能与病人的生活习惯相吻合,以便使热量、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摄入减少至病人可接受而又不影响营养需要的最低程度。提倡清淡、富含维生素和植物蛋白的饮食,尽量以豆油、菜油或玉米油为食物油。饮食治疗开始后,应定期测定血脂水平,注意了解病人是否坚持所规定的膳食。如膳食治疗达到预期目标,可将病人纳入长期的控制规划内,并在定期随诊中测定血脂水平,并继续指导膳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如血脂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应继续强化饮食治疗,进一步降低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摄入,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对于40岁以上血脂水平不高者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和脑、肝、肾等动物内脏。
6、药物治疗
对饮食治疗无效,或有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药物治疗。治疗前病人应接受关于药物治疗目的、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的方面的详细指导,以利长期合作。向病人详述服药的剂量和时间,并定期随诊,监测血脂水平。
7、预防
预防高脂血症应采取综合措施,如消除病人紧张情绪及思想顾虑,适当增加运动或体力活动,注意控制饮食,限制胆固醇、饱和脂肪、糖类及酒精的摄入,戒烟,控制体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