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社区代表,我成为曙光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一员。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医疗活动,非专业人员要比专业人员考虑某些问题会更客观。所以,非专业人员的建议,是对专业人员思维定势的一种有效的弥补。
尽管我是医学专业的门外汉,但每当委员会审批新药时,委员会的全体医学专家都会很认真地听取我们的意见,尤其是对实验过程中保护受试者权益的“知情同意书”,会让我们从“鸡蛋里挑骨头”,一遍遍地“咬文嚼字”,以发现其中有违伦理原则的问题。例如,在一次审批一种新药退热针剂时,实验报告上写着“在动物试验过程中,小白鼠发生了‘毛骨悚然’的副作用”,对于这样的描述,我站在社区广大人群的立场上,当即表态说:“这个药不能用于临床,副作用这么强,假如我是受试者,心理上肯定承受不了。”自医院伦理委员会成立以来,一共审批了20多个新药,这是第一个未能通过伦理审查的药物,做到了“以人为本”,保护了受试者和广大患者的利益。
我参加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活动后,学到了许多原来不懂的医学知识,更加增强了为居民着想的意识。有一次,医院在社区试验一种预防骨质疏松的新药,我发现药品中没有附带“告知书”。因为伦理委员会审批每一个新药时,药品附带的“告知书”都是讨论的重点。直觉告诉我试验可能有问题。我立刻打电话向医院询问,果真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纰漏,医院立即补发了药品告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