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求医问药 > 保健 > 老人保健
怎样对待“病从心生”?
http://www.xxmy.com ] 点击数: 【字体: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病从口入”的问题,比较普遍地重视起来了。对于“病从体入”的现象,如从眼、耳、鼻所致的结膜炎和中耳炎、肺结核及矽肺病等;从皮肤感染的疥癣、丹毒等;从性器官接触所感染的性病,如艾滋病等,已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对地说,人们对于“病从心生”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却往往有所忽视。这里所说的“心”,主要指心理、情绪而言。尽管各种报刊近年来登载了大量有关“调节心理机制、培养良好情绪、保持积极心态”等内容的文章,但是,多数的老年人仍然对这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行动上缺乏足够的注意。固然,人的心理状态如何,情绪好坏,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与他所经历的具体遭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似乎单凭主观力量难于驾驭。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际上具有极大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如果你通过主观方面的努力,使心理经常保持良好的状态,许多疾病是可以避免的,许多不幸的丧亡也是可以防止或延缓的。
    据医学科学家调查,在经历了人生不幸剧变之后,有80%的人在两年内生病。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心理学家霍姆斯和莱赫,曾对5000人进行了调查,然后给各种不同的类型的事件加以“定量打分”(如:爱人死亡,精神打击最大,因而打分最高;丢失贵重物品、与好友发生感情摩擦等则分数略低……),凡生活中发生剧变的人在那段时间里,各种疾病都有所增加。另外,有的科学家做过对比实验:在体质、年龄、生活条件相似的两组人员当中,近亲眷属发生丧亡的一组人员,其死亡率要比相似年龄对照组高出7倍!
    固然,不良的心态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加剧,然而,过度强烈的喜、乐等兴奋刺激,对人的健康的损害,也是值得警惕的,有时不仅是“病从心生”,甚至还会“命从心亡”。这方面更容易被人们忽视,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更需要高度注意。
    有一位老人,一生艰辛,晚年生活逐渐好转。一天,儿子用多年积攒的工资收入给老人买了一台彩电,晚饭后全家欢乐地在一起观看电视节目,老人喜不自禁,一会儿忽然昏迷不醒,送医院后经抢救无效,身亡。原来是因兴奋过度,患脑溢血而死。
    另一位老人,到火车站去接多年未见的小孙女,见面之后,老人高兴极了,一下子把孙女抱在怀里,于是悲剧倾刻发生,老人心脏病突发,不治身亡。
    以上情况说明,“病从心生”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是老年人在争取健康长寿中的一个不小的干扰和障碍。
    为什么“病从心生”的问题在科学文明相当发达的今天仍然屡屡发生而没有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防范呢?这是因为:
    其一,人的心理、情绪不太容易控制。饱了不再吃,累了少活动,药吃到一定数量要停一停……,这些容易做到。然而,失去亲人谁能不悲伤?受到冷遇、歧视或遭到打击、迫害谁能不愤怒?因为心理、情绪像没有缰绳的野马,难以驾驭。
    其二,心理、情绪是摸不着、抓不住的,比较抽象一些,因而难以具体感知、难以把握“适度”。何谓“适度”?它不可称,不好量,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何况一时心情不好,很难看出其危险,即使造成疾病,也多是日积月累所致,难于及时察觉,因而容易造成“无所谓”的错误心理而任其自流。
    其三,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心理因素的双向效应缺乏全面的理解,特别是对积极心态的相反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思想上重视不够(心理因素可以致病、导病,也能防病治病,这是其双向效应。积极的心理因素如果发展到不适度的地步——即狂喜、极乐等极端的程度,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这是积极心态的相反效应)。
    为了健康长寿,老年人应该善于主宰自己的心理,学会驾驭自己心灵的航船,使心理因素经常产生正效应,防止其负效应的出现。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要做到遇事能从科学道理找到正确答案,使心胸豁达、视野开阔、畅怀乐观;对待个人得失,能做到不贪求、不妄想、私欲不纵、邪恶不长,把握正直做人的准则,即使碰到不顺心的事,也能以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到事物不利和有利的各个方面,做到思想通,情绪平,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2)培养业余爱好,使消极心态得以及时疏导。业余爱好会把人的心绪引导到一个令人十分舒畅、欢愉的精神境界,琴棋书画、散步打拳、养鸟赏花、串亲访友、阅读书报……各种爱好都能起到使消极心态及时得以疏导的作用。可以想象,当一个人把注意力全部倾注到自己所爱好的活动中去的时候,一切忧愁烦恼,自然会抛至九霄云外,此时,心理上的平衡,自然会很容易地获得。
    (3)搞好家庭关系,多交几个知心朋友。这样做,不仅可以经常得到关怀和温暖,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欢乐,更可以在遇到忧愁烦恼的时候,能有个说说道道的地方,一吐为快,使不佳的情绪得到宣泄,不致郁闷成疾。
    (4)凡事掌握适度,防止极端。忧思悲恐之心理和情绪,固然可以伤身,而喜乐之情,若过于强烈,也同样会于身体有害。“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福兮祸之所伏”都辩证地说明了这一规律。所以,喜乐之情应适可而止,要时刻注意冷静而能自持;遇哀伤之事,不可过于悲痛;惊恐面前,要善于保持清醒;生忧思之情,切勿深陷而不能自拔,要面对现实,冷静、实际而恰当地处理问题。总之,要防止感情的过分激动,努力保持情绪的平和与心理的平衡。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篇:预防老年痴呆两招
下一篇:怎样对待喜、怒、哀、惧情绪的变化?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