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一般指的是保养人的生理机能,而养性,则指的是调理人的性情。养生自然包括养性。其实,养生与养性是统一的。生理健康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性情的修养水准来决定的。养性应该是手段,养生才是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活出质量——健康地活着,就得以养性先行。从这个层面来说,养性较养生更重要。
不比阔气比健康
当岁月将人们变老后,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大伙儿说得最多的就是有关健康的话题。如果哪一位过度发胖,经常生病或保健知识缺乏时,人们也最为关切。这时候,其他已变得并不重要。人们顿悟:健康比财富更珍贵。换言之,你可以不阔气,但身子骨硬朗就是比阔气更“阔气”。
摆正“进”与“排”的关系
这里的“进”与“排”是指时下信奉的进补不如排毒的观念。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退化,人的身体总会有某些欠缺或不足,所以需要进补,如食补、药补等。但医学专家指出,进补不如排毒。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改变使机体比以往更多地摄入了有毒物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新陈代谢,所以应多吃动物血、海带、绿豆、胡萝卜、茶叶、大蒜等,这些食物可有效排毒。了解上述关系后,亦就掌握了一些“养性”的知识:食物以“蔬”为善。
辩证看待“运动”与“静养”
科学观察表明: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这可以从许多一生都不做剧烈运动的科学家、艺术家们的生命轨迹中得到证实。人们在经过体力或脑力劳动后,也需要通过静养来调解机体的代谢恢复正常。这点对现代人尤为重要。因为时下脑力劳动者日益增多,对中年以上的人来说,采取“静养”的方式,更易达到健身的目的。
以“养性”为先导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所以现代人要学会通过释放来达到心理减负的目的。在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变更不利环境,采取自我安慰、适度宣泄,以及多看书、多交朋友来提高人格品质,改善心理状况。总之,要处理好现实压力与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不要自己先把自己“压”倒。
崇尚“简单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逐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自身的实际需求,变成了“负担”——也因此活得很累。这时重新摆正人与物的关系,奉行“简单生活”的原则就尤为重要。“简单”地活着,可以不用花费太多心思追名逐利,离尘世和纷争远一点,对身心健康最有益。事实上,简单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正在流行。
细嚼慢咽既是养生也是养性
在许多发达国家,人们重新认识到慢餐的好处,不少专家都积极推行慢餐进食,反对暴食暴饮。慢餐可以享受到精心烹饪的食物,细嚼和慢饮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慢餐中得到的乐趣会使人心情舒爽,身心俱佳,感受到另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