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不管大病小病,人们生病后都会去求医问药,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病痛、对医生的态度是各种各样的。而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治疗的结果大不一样,人们的健康状况也会因这种态度的不同而很不一样。
北京顺义国医院院长薛钜夫在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历中遇到过多种多样的病人,他概括出求医问药有7种态度。
一、看病不找“名医”而是找“明医”
这种人自己比较明白,他认为健康是人生之本,其他都可以调整。他求医问药的心态是自己主宰健康,健康行为特点是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与自然、与季节、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他多的是智慧和运筹,少的是奔波和冲动,他不会整天被工作赶得到处跑。这些人群大都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懂一些医理,甚至交一些医生朋友。如果已经病了,他会坦然面对,积极治疗,没有恐慌,顺其自然。医生对他们也会视为朋友,与之交流,互相促进。他们不会早上10点起床,半夜3点睡觉,也不会中午陪朋友喝酒,晚上陪客户唱歌。这样的人现在似乎不多,反之很多人老是炫耀自己去了什么“高档”的地方,做了什么“时尚”的事,但他们没想过这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病患中有的情况是做医生的知道病人也知道,有的是病人知道医生不知道,有的是医生知道病人不知道,还有的是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而贤达境界的人,能够把患者不知道的与医生交流,让医生也知道,然后医生晓之以厉害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双方都不知道的,在交流过程中一定能有答案。医生会把这样的人作为朋友。
二、认为健康很重要求医问药的心理是治病靠医生
他的健康行为特点是有健康意识,但不能完全自觉养生保健。他有自己的医生,很愿意也能真正遵守医嘱,并愿意在健康上花精力。这种人患病时,医患沟通比较容易。医生对他们的态度是愿意为之服务,治病也很轻松,采取对因治疗并告知自养的重要性。
三、求医问药的心态是治病求速效忽略致病原因
这是大多数人在求医问药时的态度。有过一个调查,在大学刚毕业、事业刚有成和单身男女三个人群中,在事业和家庭选择何者的问题上,选事业的占61%。这些以事业为重的人健康行为的特点是有病能及时注意,但忽略致病之因,只重医生治疗,不重养生保健,甚至与养生对立。尤其对事业和健康的关系没有概念。求医的态度是交给医生,医生对他们的态度是精心给予治疗并耐心地培养其治病的意识,但远期疗效较差。
四、得病就害怕,有病乱投医
这种人健康观念很淡,健康行为特点是病初不重视,患病乱投医。医生对他们的态度是只能保证治疗,不能完全顾及治疗中的副作用,预后多不佳。
五、把医生的话当做耳边风
有一部分人对健康没有任何知识,求医问药的心理状态是得过且过。健康行为特点是兜里装着药,嘴里喝着酒,甚至一边打吊针一边打麻将,把不正常当做正常。医生对他们只能是常规治疗,适度规劝。
六、讳疾忌医,不敢面对疾病
一些人总借口没有时间而无暇顾及健康,其健康行为特点是盲目追求外在的东西,如采用节食减肥不吃东西,采用激素治疗更年期,完全违背自然规律,最后出现不可逆转的恶果。医生对他们的态度是先调其心态,再行治疗,但此类人多不愿面对自己的病或没有毅力治疗,强调自己太忙,治病没有耐性。
七、对健康无知
这种人求医问药时自以为什么都懂。健康行为特点是拼命地想当官,玩命地去挣钱,还美其名曰“年轻多挣钱,老了再享受。”但这种人大多没有老年,英年早逝。他们还常在别人面前夸口:“我住的是某大医院的高干病房,国家某领导的保健医生亲自给我看病。”孰不知再多高明的医生看病,如不好好按医嘱实施,也是没用。有的人在高干病房住院,随身带着三部手机和一部电脑,对这样的人,医生只能尽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