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儿体温超过37.5℃或波动超过1℃,即为发热。发热是患儿的常见症状,对其中、低度发热,如果人为地降温,反而会破坏机体对疾病的正常反应,延长病程,影响病情诊断。甚至因体温下降而放松警惕,以致贻误治疗。因此患儿体温不高不要服退热药。对39℃以上高热和有惊厥史的小儿,为了减轻发热对人体的损害,适当的退热降温仍属需要。常用的退热降温方法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类。
(1)物理降温有以下几种,家庭中可酌情选用:
①头部湿冷敷。将湿毛巾敷于小儿前额,2~3分钟换1次;
②冰枕:将冰块捣碎,与水一起装入冰袋(或热水袋)内,排去空气拧紧袋口,放置小儿枕颈部。
③温水浴:用30℃左右的温水沐浴20~30分钟。
④擦浴:用30%~50%的酒精或冷水浸湿纱布洗擦上肢、下肢、额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重点擦洗。因物理降温无任何副作用,且使用较为方便,可在家庭中应用。
(2)药物降温。即使用解热镇痛药。这类药物不仅上人有解热作用,而且多数还有镇痛、消炎、抗风湿等功效。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品很多,但疗效高、毒性低的为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布洛芬等。小儿速效感冒冲剂内也含有扑热息痛。一般感染性发热用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两药每次用量均为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家庭在应用退热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应用退热药不可操之过急,服过一次后,热不退要隔4~6小时才能再服。
②退热药用量不可太大,如儿童服扑热息痛一日量超过3克即可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致死性肝损害。
③不宜在短时间内使用多种退热药,降温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则小儿会出现体温不升、虚脱。
④3个月以内的小儿使用退热药要慎重,以免引起虚脱。
⑤退热药仅在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不发热时服用并无预防发热作用。
⑥强的松类皮质激素有退热作用,但也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一般不能作为退热药来使用。
⑦应积极去除病因。不管是物理降温还是药物降温,倘若病因未去除,降温均为暂时的。一旦病因去除后,体温会降至正常。
⑧在应用退热药后,如出汗较多,要及时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虚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