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求医问药 > 家庭医生 > 小病自疗 > 儿科疾病
惊厥(小儿)
http://www.xxmy.com ] 点击数: 【字体:
    惊厥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暂时性脑功能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伴有(多数)或不伴童识障碍。是神经元异常放电的结果.属中医“惊风”范畴,俗称“抽风”.
    病因病理
    中医学把小儿惊厩(即惊风)分为急慷风和慢惊风两大类。
    (1)急惊风:主要为外感时邪、痰热积滞,暴受惊恐而发病.外搐时邪,则化火化热,或热楹生风,风胜则动而抽搐,或内陷厩阴而致惊风.暴受惊恐”b肾两伤,以致神志不宁、惊憾不安,若素有痰漫内蕴,磊致痰涎上直蒙蔽清窍,肝风内动而发病.若饮食不节,痰热积滞,蒙蔽心包,故神志昏乱,引动肝风亦可发为惊风.
    (2)慢惊风:可由急惊风转致,与胎内受惊、久吐久浑、肝肾阴虚相关.妊奴后期,母体失于谰摄,七情过激,或精神突受制激,或难产急产,胎元受损,出生后渐见惊风症状.久吐久墒之后,或攻伐太过,失于及时治疗,扭伤脾胃之气,致懂脾失健运,精血亏虚,血不养筋,脾虚肝旺,木来乘土而致虚风内动,发为惊风.沮鹅病盾期,邪人营血肝肾阴竭,阴不潜阳,水不涵木,柔不济刚而致虚风睛动亦可发为惊风。慢惊风成囚,多系脾胃受伤,土虚木旺化风;或热病阴血受伤,风邪入络;或先天不足,肾虚肝旺。
    现代医学认为惊风生理上本质是大脑神经元群发生过度的反复放电活动,当其超过一定限度,临床上就表现为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按发热的有无,分为感染性(有热)和非感染性(无热)。感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寄生虫病;高热惊厥,菌痢、肺炎、败血症,出血性肠炎,破伤风等。非感染性疾病如颅脑损伤、窒息、颅内出血、癫痫、占位性病变、脑发育异常、脑疾患后遗症;代谢性疾病(低钙、低镁、低钠或高钠血症、低血糖、遗传代谢性疾病,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各种药物、农药中毒;一氧化碳、煤油、汽油中毒;心脑综合征、克山病;高血压脑病、尿毒症等。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1)取侧卧位,松解衣服和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吸入窒息。
    (2)严重者吸氧,减轻缺氧造成的脑损害。
    (3)高热者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4)防止患儿抽风时舌咬伤,反复惊厥者应在上下磨牙处安置牙垫。惊厥持续状态要应用脱水剂,防止脑水肿,纠正水、电介质平衡。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急惊风
    (1)风热外感:骤发高热,恶风,少汗,咳嗽,流涕、咽红,两侧乳腭肿大,甚则化脓,突然神昏抽搐,脉数,舌红,苔薄黄,指纹浮紫。
    [治法]  疏风清热,平肝息风。
    [方药]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各12克,淡竹叶、牛蒡子、桔梗、薄荷各7克,鲜芦根、菊花各12克,蝉衣7克,钩藤12克,白僵蚕7克。化服小儿回春丸(丹)。热甚者,加生石膏;咽红、乳蛾肿大者,加玄参、板蓝根、重楼,咳剧者,加杏仁、浙贝母。以往有高热惊厥史者,可服紫雪散。
    (2)暑邪外感:发热无汗,热势骤然升高,口渴,烦躁,突然神昏抽搐。亦可伴头痛、恶心等。苔薄腻或薄黄,脉洪数而浮,指纹浮紫。
    [治法]  清暑透表,发汗止惊。
    [方药]  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鲜扁豆花各7克,葛根、金银花、连翘各12克,清水豆卷7克,钩藤12克,白僵蚕7克。同时服小儿回春丸(丹)。夹湿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茯苓;纳呆腹泻者,加焦神曲、焦山楂,头痛者,加羌活、蔓荆子;冬天伤寒者,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3)温邪内陷;温热病程中壮热不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躁动,项强肢搐,两目上视,神昏谵语,舌绛红,脉细数或浮数,指纹青紫。
    [治法]  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方药]  羚角钩蘑汤加味:羚羊角3~7克,钩藤、菊花、冬桑叶、鲜生地黄、白芍、川贝母各12克,竹茹、茯神、甘草各7克;石决明10—16克,白僵蚕6—12克。有表证者,去生地黄、白芍,加防风、荆芥、连翘、蝉蜕;湿阻而苔黄腻者,加薏苡仁、黄芩、石菖蒲、佩兰;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地龙、胆南星,抽搐甚者,加全蝎、天麻;心烦躁恼,大便秘结者,加龙胆草、枳实、黄芩、黄连,生大黄:惊惕不安者,加琥珀、龙齿、莲子心、珍珠母,炒酸枣仁;神昏抽搐时间长者,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也可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丹(散);呕吐较频者,加玉枢丹,内闭外脱者,急投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由于病情危急,常需采用中西医结合措施进行抢救。
    (5)痰食惊风:先见纳呆、呕吐、腹痛、便秘以及多痰等症,继而发热,神呆,迅即出现神昏抽搐,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  消食导滞,涤痰镇痉。
    [方药]  玉枢丹合保和丸:玉枢丹每次o.3~o.7克,每日1-2次,保和丸可改为汤剂煎服。腑气不通,腹部胀满者,加保赤散。
    (6)惊恐惊风:形体较弱,不发热或发热不高,四肢欠温,夜卧不宁,惊跳不安,神思恍惚,或昏睡不醒,时而啼哭,时而抽搐,面色时青时白,囟门平坦,大便色青,山根青,舌淡红,苔薄白,脉数不整,指纹青紫.
    [治法]  镇惊熄风。
    [方药]  远志丸加减:远志、石菖蒲、茯神、茯苓各6-12克,龙齿10-16克,人参7克。抽搐较频者加止痉散,神清搐定后用人参养荣丸。
    2.慢惊风
    (1)脾阳虚弱:神志似清非清,嗜睡露睛,面色或青或白或萎黄,形体消瘦,不思乳食,大便清稀,四肢不温,口吐白沫,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囟门低陷,舌淡,苔白滑,脉细微。
    [治法]  温中散寒,健脾回阳。
    [方药]  缓肝理脾汤加减;人参、桂枝、白术、茯苓、陈皮、煨姜,白芍、山药,白扁豆各7克,天麻、钩藤各12克,炙甘草7克,大枣3枚.阳虚寒著者,加附子,桂枝易肉桂,腹泻不已者,加诃子、肉豆蔻、乌梅炭,方颅,发稀枕秃;夜间哭闹不安者,加生牡蛎,锻龙骨、鹿角霜、败龟板,正虚不著,频频抽搐者,用逐寒荡惊汤。
    (2)脾肾阳虚:面色恍白或灰滞,体温不升,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弱,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动,大便澄澈清冷,舌淡,苔白滑,脉细微,指纹淡沉.
    [治法]  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  固真汤合逐寒蔼惊汤加减;党参、炒白术、黄芪各6~12克,熟附子7克,肉桂4克,龙骨、牡蛎各10~16克,炙甘草7克。阳气回复后改用理中地黄汤或可保立苏汤,以阳中求阴,使阴阳维系,阳生阴长而搐定.
    (3)胃阴耗损;泻下无度,皮肤干枯,目眶凹陷,囟门低陷,啼哭无泪,四肢不温,口渴,烦躁,唇红足蠕动,舌红,苔光无津,脉细数。
    [治法]  酸甘化阴,清热平肝.
    [方药]  连梅汤加减:黄连6克,乌梅、白芍、麦冬、生地黄、天麻、钩藤各12克。阴血不足者,加阿胶,口渴甚者,加鲜石斛、天花粉。
    (4)肝肾阴虚;温病日久,低热流连,形体消瘦,精神憔悴萎靡,或昏睡烦躁,项强,震颤。或肢体拘挛,自汗盗汗,大便干结,囟门饱满上凸,或有失聪、失语、失明、失听之症出现,舌红绛而光,无苔,脉细数.
    [治法]  育阴潜阳,柔肝熄风。
    [方药]  大定风珠加减:生地黄、麦冬、阿胶各12克,鸡蛋黄1枚,白芍、五味子各7克,生牡蛎、鳖甲、龟板各10~16克,甘草7克.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痉散;强直瘫痪者,加全蝎、蕲蛇、乌梢蛇、地龙、白僵蚕等。
    (5)肾虚胎惊:婴儿全身或四肢抽搐,双拳紧握如鸡爪,屈指如数,持续数秒或十余分钟,每次数次或数十次,缓解后如常,常伴神倦,纳少汗多,方颅枕秃,烦躁哭闹之症,或伴便溏等。舌淡红,苔薄白,脉迟无力,指纹淡
    [治法]  平肝息风,镇惊定搐。
    [方药]  已风丹加味:天竺黄6~12克,防风7克,钩藤12克,白僵蚕7克,全蝎3克,白附子7克,石决明、炒白芍各12克。发热惊搐不安者,加羚羊角;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喉肌抽搐者,加射干;汗多者,加黄芪.抽搐缓解后用阿胶鸡子黄汤加减,以治其本.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退热:放置冰帽、冰袋及用50%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安乃近清鼻或肌内注射等。
    (2)止惊:数分钟内抽筋不止,用下药任何一种,观察10~15分钟,不止者轮换另一种.药物依次为10%水合氧醛、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注意勿在短时间内用多种或连续多次用同一种药.用上药无效者,改用阿米妥钠静脉慢滴,惊止立即停止注射。
    (3)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25%山梨醇等脱水剂静脉推注,防治脑水肿。
    (4)纠正呼吸衰竭:应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可拉明)等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5)其他: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四)中成药疗法
   
(1)小儿牛黄散:1岁以下0.3~o.5克,2~3岁每次o.9克,每日2次。乳汁或糖水送服。用于外感惊风。
    (2)小儿回春丹:1岁内每次1-2粒,1-3岁每次3-5粒,口服,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于外感惊风.
    (3)琥珀抱龙丸:百日内婴儿每次1/3丸,每日2-3次,幼儿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急惊风兼有脾虚积滞者。
    (4)紫雪丹:每次1.5—3克,每日1-3次.用于急惊风抽搐较甚者.
    (5)安宫牛黄丸:每次1/2~1丸,每日1~2次.用于急惊风高热抽搐者.
    (6)至宝丹(或牛黄至宝丸):每次1/2~1丸.每日1—2次.用于急惊风神昏抽搐者,也可用于慢惊风昏迷者.
    (五)吹鼻疗法   
   
(1)搐鼻散、通关散吹鼻取嚏,用于急惊风神志不清。
    (2)嚏惊散:生半夏3克,皂角刺1.5克,为末,取少许吹入鼻中,嚏后即醒.用于高热惊厥.
    (3)通关散,蜈蚣1条,白僵蚕,南星(炮)、猪牙皂角各3克,麝香o.3克,略烧灰存性为末,以手点姜汁蘸药少许擦身,或用药引滴入口中,涎出牙关自开。用于急惊实证,牙关紧闭者。
    (六)敷贴疗法
    (1)鲜地龙捣烂为泥,加适量蜂蜜摊于纱布上,盖贴囟门以解痉定惊。用于婴儿急性惊风诸证。
    (2)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白芍、陈皮、半夏、天麻、川乌、全蝎、天南星、丁香各6克,朱砂1克,生姜3克,红枣5枚。炒热,熨脐部,1日1次。用于慢惊风土虚木亢证。
    (3)全蝎5个,蜈蚣1条,僵蚕5条,蝉蜕7个,研为细末,敷脐,1日1次。用于慢惊风强直性瘫痪者。
    (七)针刺穴位疗法
   
(1)急惊风:针刺取人中、合谷、内关、中冲、十宣、太冲、涌泉、百会、印堂等,或用指甲掐人中、合谷等。牙关紧闭:取下关、颊车;或指掐合谷。高热:取曲池、大椎, 或十宣放血。痰涎:取丰隆。
    (2)慢惊风:上肢取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承山、太冲。牙关紧闭者取下关、颊车。用于风邪入络,肢体强直瘫痪。
    (八)炙法
   
取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用于脾阳虚弱,脾肾阳虚之慢惊。
    (九)耳穴按压
    取神门、皮质下、强刺激。
    (十)推拿疗法
    (1)急惊风:补脾土,清肝木,清心火,揉捣小天心,揉外劳,退六腑,清天河水,揉肺俞,椎脊,推涌泉,按百会、大椎、拿肩井。
    (2)慢惊风:运五经,推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揉足三里。
    (3)高热,推三关、透六腑、清天河水;昏迷,捻耳坠,掐委中,抽筋,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急惊风欲作时,拿大敦穴,拿鞋带穴;惊厥身向前曲,掐委中穴;身向后仰,掐膝眼穴;牙关不利,神昏窍闭,掐合谷穴。
    预防与护理
    (1)居室要空气流通,清洁卫生,夏季要采取降温措施,注意与传染病患儿隔离。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惊恐,以防止发生惊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患儿要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松解衣领裤带,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专人守护,防止患儿从病床翻跌受伤。扭伤筋骨,造成瘫痪或强直等后遗症。
    (3)对长期卧床的患儿,经常改变体位,并用乙醇摩擦受压部位。昏迷、抽搐时,切忌强行牵拉,扭伤筋骨,造成瘫痪或强直等后遗症。
    (4)抽搐时忌进饮食及鼻饲流质食料,痰多者鼻饲萝卜汁、荸荠汁或竹沥清化痰热。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篇:小儿遗尿症
下一篇:川崎病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