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传染性口炎俗称流涎病,是由传染性口炎病毒引起的兔急性传染病。以口腔黏膜水泡性炎症,并伴发大量流涎为特征。由于本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故对养兔业构成严重的威胁。
1、流行特点和病因 根据流涎和口腔炎症等临床表现,一般即可做出本病的初诊。流行特点:仅兔有易感性,多见于1-3月令仔兔,而成兔较少发生。多经过消化道感染,常发于春秋两季。饲养不当,喂给霉烂饲料、饲草损伤口腔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 2、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确诊 主要症状:病初兔口腔黏膜呈现潮红、充血,随后在唇、舌和口腔黏膜上出现一层白色的小结节和小水泡,不久破溃,形成烂斑和溃疡,同时有大量恶臭液体流出;口腔黏膜损害严重时,病兔体温可升至40-41℃,常并发消化不良,食欲减少或废绝,多有腹泻,日渐消瘦、衰弱,多经5-10日死亡。剖检病变:病兔尸体消瘦,舌、唇和口腔黏膜发炎,形成糜烂和溃疡,唾液腺肿大发红,胃内常积聚大量粘稠液体,肠黏膜常有卡他性炎症,依据上述进行综合分析可确诊。本病应于真菌污染的饲料,化学刺激剂和有毒植物等所致的口炎相区别。
3 、预防:在春秋两季,要喂新鲜饲料,饲料、饲草不要带刺,不要太坚硬,要柔软。
治疗:多以对症疗法为主。将磺胺嘧啶(SD)或磺胺二甲基嘧啶(SM2)0.2g病毒灵0.2g,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各5mg,加水适量,滴入口内,每日两次。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给予柔软饲草,并对笼舍、用具等严格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