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疼痛为最主要的、典型的临床症状。一般认为这种疼痛症状产生是发下原因引起的:
1.胃酸刺激溃疡面,导致疼痛发生。
消化性溃疡的上腹部疼痛发生于进餐后一段时间,即当胃液酸度达到高水平之际。早在20世纪初,国外有学者观察到将少量盐酸注入胃溃疡患者的胃内时,则可引起疼痛。由此,1908年Bonnillger首先提出了胃酸刺激便是消化性溃疡疼痛原因的理论,并提出上述方法可作为一项诊断消化性溃疡的试验。
2‘胃酸作用于溃疡,引起化学性炎症反应,以致溃疡壁和基底部神经末梢的痛阈降低。
有关的动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动物的胃粘膜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的痛党均不敏感。但当胃粘膜发炎时,则局部受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便可产生疼痛反应。提示消化性溃疡的疼痛与溃疡病灶局部的炎性反应有关。
3.病变区肌张力增强或痉挛,对痛觉敏感的溃疡可起加重疼痛的作用。
国外学者Carisoll在研究胃内压时发现,消化性溃疡的疼痛与胃内压波的升高同步。因而认为胃壁肌紧张度增高与十二指肠球部痉挛均是溃疡疼痛的原因。有学者进行了胃运动生理的研究,观察到胃窦部、幽门括约肌和十二指肠第一段呈协调性运动。由此推断溃疡病的持续性烧灼样痛,是由于溃疡周围水肿与炎症区域的肌痉挛,或溃疡基底部与胃酸接触所引起。但是,盐酸与胃蛋白酶混合物在人体正常皮肤上却产生一种麻醉作用,这表明溃疡病患者的疼痛,胃酸起间接的作用,即病变区肌张力增强或平滑肌痉挛对痛觉敏感的溃疡起了加重疼痛的作用。
消化性溃疡上腹疼痛位于胸6~11脊神经传导范围,是一种内脏性疼痛,其疼痛的典型特征为:
1.长期性
消化性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其上腹部疼痛具有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
上腹部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是消化性溃疡的特征之一,此点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更为明显。上腹部疼痛的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然后又复发。通常一年四季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有的患者经反复发作以后病情渐趋严重,表现为发作频繁,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缓解期相应缩短。也有的病人连续几年频繁发作之后,复发次数减少,溃疡愈合。
3.节律性
节律性上腹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特征表现之一。由于疼痛的发生与溃疡面接触胃酸和胃酸的酸度有关,食物是引起胃液分泌的主要原因,故消化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在两餐之间和夜间出现,进食后可以减轻。胃溃疡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左右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食后重复出现,夜间疼痛较十二指肠溃疡少见。
在一天中,凌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这段时间内很少发生溃疡疼痛。
4.疼痛的部位
消化性溃疡疼痛常位于上腹中部、偏左或右侧。胃溃疡疼痛的位置多在中上腹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也多在中上腹,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通常,疼痛症状大致反映溃疡病灶所在的位置,但并不十分准确可靠。
在无并发症的溃疡,疼痛常无放射。当发生并发症时,如穿透性溃疡或溃疡穿孔,常出现向背部的放射痛,或向腹部其他部位的放射痛,甚至向肩部的放射痛。
5.疼痛的性质和程度
消化性溃疡上腹疼痛可表现为隐痛、钝痛、刺痛。烧灼样疼痛或胀痛。病人的感受可以不是真正的疼痛,而是一种“压迫感”、“堵胀感”、“烧灼感”、“饥饿感”。
病人的痛阈和对疼痛的反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疼痛的性质和程度。无并发症的病人疼痛多不剧烈,可以忍受。偶尔也有疼痛较重者。约10%的病人在病程中不觉疼痛,直至出现并发症时才就诊,称为无痛性溃疡。
影响消化性溃疡疼痛症状的因素有:
1.年龄
老年人的消化性溃疡疼痛往往较轻,这与老年人的感觉比较迟钝有关。
2.并发症
并发症的发生常改变消化性溃疡疼痛的性质和强度。例如,出血后疼痛常缓解;急性穿孔时疼痛极为剧烈;发生梗阻时,典型的空腹疼痛常被上腹胀满感或痉挛性疼痛所取代。
3.精神刺激
剧烈的精神刺激可明显加重或诱发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症状。应用暗示疗法可提高溃疡病患者的痛觉阈值,从而减轻或缓解疼痛症状。
4.饮食影响
暴饮暴食可加重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症状;进餐或饮牛奶可减轻消化性溃疡疼痛。
5.劳倦影响
过度劳累可加重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症状;适宜休息则可使其疼痛症状减轻。
6.季节影响
春、秋季节溃疡病疼痛症状加重,亦有人报道秋末冬初气温较低的季节溃疡病疼痛症状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