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求医问药 > 疾病 > 外科 > 骨科
脊椎结核
http://www.xxmy.com ] 点击数: 【字体:
(一)非手术治疗 脊椎结核无手术指征的病人,应用合理的化疗方案治疗(参阅总论)和局部制动。病人低热和脊背痛或生物力学不稳定者,应卧硬板床休息,Glisson布带牵引或Halo-vest背心适用于颈椎不稳定的病人。体表有脓肿环枢椎结核咽后壁脓肿较大影响呼吸或吞咽者,可行穿刺抽脓。 

    头颅环-背心(Halo-Vest)的应用:Halo-Vest早在50年代为牵引装置应用颈椎疾病引起颈椎不稳定,较其他牵引装置如牵引钳或Minerve石膏背心等传统的外固定方法,有较大的优越性。病人固定后,获得三维牢稳的固定。病人可以起坐、站立和行走,从而缩短病人卧床时间和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1.适应证 年龄60岁以上,心肺功能欠佳者应慎用。

    ⑴颈椎复位 骨折、骨折脱位和半脱位等。

    ⑵颈椎不稳定的外固定 骨折脱位、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或转移肿瘤和以及不稳定的环枢椎结核等。

    2.Halo-Vest的结构 头颅环-背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halo环和颅钉、塑料背心、可调节的金属支柱藉以连接Halo环和背心。根据病人头颅和躯干的大小可选用不同的规格的Halo-Vest。要求安装时颅环至头皮距离约1~1.5cm为宜,塑料背心可按病人胸围尺寸来选择。其他附带的零件有颅钉、六角螺母、松紧螺旋扣、肩带和背心带等。

    3.Halo-Vest安装与固定 颅环高压消毒备用。病人颅环安装处的头发剔去,皮肤刷洗消毒。

    病人术前给少量镇静药,平卧床上,头置于床缘外,可以薄板支撑头部。Halo应置于颅最大经线的下方,即眉弓上方1cm和耳廓顶上1cm。前头部的颅钉应固定在胃外1/3处上方1cm,后部颅钉应与前颅钉对角线位置上,相当耳下1.5cm处,选好颅钉固定点加以标记。局部消毒注射普鲁卡因,颅钉呈90刺入颅骨外板上,但切勿过深,应使颅环牢靠固定,以防止牵引时颅环向外滑脱。

    先将塑料背心后页置于病人后背,放好背心前页,用尼龙带将前后背心固定。通过旋转螺旋扣、肩带、胸带和背带将Halo环与背心相连。

    当Halo-Vest安装完毕后,拍颈椎正侧位片,必要时再调整Halo环的牵引方向和牵引力以达到预期固定的目的。

    (二)手术治疗 按手术适应证,在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减轻后,择期施行病灶清除术。手术采用的途径,根据病情,客观条件和术者所熟悉的途径选取。胸椎结核一般采用胸膜外入路。年龄60岁以下,其心肺功能尚可,椎旁脓肿长、椎本破坏4~6个、死骨多,要准备椎前植骨者;或椎旁脓肿穿入胸腔或肺脏者可考虑经胸病灶清除。腰椎结核经腹膜外途径,脊椎多段(跳跃型)结核病灶清除的原则:①优先处理可能引起截瘫的病灶;②两段病灶严重性相近者,先处理上段,而后下段;③先处理较重者,而轻者可能经非手术治愈;④颈椎结核血供好,不手术可治愈。脊椎结核并发窦道经非手术治疗3~6月未愈者,可手术治疗。脊椎结核手术后一般卧床休息6~8周,脊柱疼痛减轻,原有脓肿消失,体温趋于正常,血沉下降,脊柱结构稳定者,可锻炼起床。先自理生活琐事,随后逐渐加大活动量,并坚持化疗满疗程。

    1.颈椎1~2结核病灶清除术 颈椎1~2结核较为少见,占脊椎结核0.27%,其脓肿可致病人吞咽和呼吸困难,而引起四肢瘫痪者则少见。

    ⑴术前准备 注意口腔卫生,治疗鼻、咽喉感染灶,术前2~3天以硫酸庆大霉素溶液雾化吸入和漱口。颈椎不稳定,颈椎1~2半脱位或脱位者,术前应行枕颌带或颅骨牵引。

    ⑵体位 仰卧位,两肩和颈根部垫软枕,使颈部后伸,但不可过伸。头部两侧以小沙袋固定之。

    ⑶麻醉 先在局麻下行气管切开,在气管切开处插管行全身麻醉。

    ⑷操作步骤 用开口器将口张开,口腔和咽后壁粘膜用0.1%新洁尔灭液消毒。

    切口将悬雍垂用丝线缝在软腭上,以压舌板将舌根下压,用细纱条堵塞食管和气管入口处,以防止血液或脓液流入。在咽后壁浓肿隆起正中处,以尖刀先纵行切开1cm,吸尽脓液,然后再将切口延长3~4cm(图1①),该中线区无特殊血管。

    手术切开脓肿后,吸尽脓汁,伸入刮匙,将死骨、肉芽和干酪坏死组织清除干净,这时在骨膜下分别向两侧剥离,注意不超过环椎侧块,以免损伤椎动脉。在刮除病灶后方时应注意勿损伤脊髓。病灶清除完毕彻底冲洗,分两层缝合。

    由于解剖关系,手术野显露有限,刮除病灶不易彻底,且环椎前弓松质骨少,感染率高,这些都将影响植骨成活。注意植骨块太大,切口不易缝合。Fang(1983)植骨4例,滑脱2例。感染严重者引起脑炎或脑膜炎可致死亡。因而必要时行后侧枕骨颈椎植骨融合。

    ⑸术后处理 术后2~3天内静脉输液,待局部情况好转,即可进无渣流食。咽喉易感染术后应加用抗感染药物。气管切开插管处待术后3~5天,呼吸道炎症消退,分泌物减少,呼吸道通畅后,即可试行堵住气管导管,经24~48小时如呼吸、排痰和发音功能良好时,即可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不必缝合创口,局部消毒敷以无菌纱布即可。继续用枕颌带牵引6~8周,如环枢椎稳定,病变好转,可在戴围颈保护下逐渐开始下床活动。

    2.颈椎3~7胸椎1结核病灶清除术

    ⑴清除这些颈椎包括胸椎1结核病灶,常用的手术途径,是采取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或颈部一侧的横切口清除病灶,后者符合颈部皮纹走行,术后不致引起瘢痕挛缩,而影响美观,颈部细长和垂肩的病人,较易达到胸椎1,但对体健、颈部粗短者清除胸椎1病灶,特别行椎前植骨,颈横切口就不满意。

    ⑵麻醉 病人合作者可采用局麻,小儿和不合作病人采用全麻。

    ⑶体位 仰卧位,双肩垫以软枕,头颈自然向后伸,但不可过伸,于颈部放一稍硬的枕头,以维持颈部的位置,头两侧各放置小沙袋一个固定之。上半身抬高约15°以减轻头颈部静脉充血。

    ⑷操作步骤

    1)切口 斜切口位于颞骨乳突沿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下行胸骨柄切迹线上,以病灶为中心,成人约10cm。为了便于术者操作,又不易误伤该侧喉返神经,多选择右侧。病灶和寒性脓肿偏左者,当然选择左侧。

    横切口起自手术侧胸锁乳突肌中点越过颈中线对线2cm,全长5~7cm,切口水平高度也根据病灶部位而定。

    2)手术方法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浅静脉分支以及颈外静脉有碍操作者可切断结扎。锐性和钝性松解颈深筋膜,特别是采取横切口时,纵行松解的范围要大于横向,否则影响椎体前方的显露。显露颈前中部筋膜切口下部,切开颈前筋膜,将胸锁乳突肌向外牵拉,分离肩胛舌骨肌,在其肌腹腱部切断。分离胸锁乳突肌与颈动脉鞘,如要显露颈椎3~4病灶时,将颈动脉鞘、甲状腺、咽缩肌和喉头等,向中线牵拉,将胸锁乳突肌牵向外侧,注意勿损伤穿入该肌上1/3的副神经,随即可显露前斜角肌、颈长肌和隆起的咽后壁脓肿;如无脓肿,特别是小儿患者,勿将横突前结节误认为椎体。必要时应行X线摄片确定病灶的位置。

    显露颈椎5~6~7或胸椎1时,将颈动脉鞘与胸锁乳突肌牵向外侧,而内脏鞘(甲状腺、气管和食道)向内侧牵拉,即可显露椎前筋膜。

    为了便于手术操作,可将颈横动、静脉结扎切断。在相当于胸锁关节、前斜角肌内缘处,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此汇合角称为静脉角,左侧有胸导管,右侧有淋巴管由该处注入静脉内,手术时务必防止损伤。若椎前有脓肿者,局部隆起,筋膜表面多见有水肿和出血点,试行穿刺抽脓,确定病灶的位置。如椎体破坏不严重者在中轴线上在颈椎6平面及其下方,于吞咽时(局麻)可见上下移动的食管,请加以注意。于椎体正中以血管钳对称地夹住筋膜提起,在两血管钳间纵行切开,缝合结扎并作为牵引线,即达到椎前间隙,有脓溢出,吸尽脓液,在骨膜下游离至椎体两侧的颈长肌直达前纵韧带。

    再纵行扩大筋膜的切口显露椎体,应避免损伤交感神经链,椎动脉和颈长肌血管。显露颈椎7胸椎1时,可将附着于胸骨上的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切断,更便于处理病椎,注意勿损伤胸膜顶。在显露椎体过程中,小出血点应予以结扎或电烙止血。甲状腺上动脉,喉上神经,舌下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甲瘙腺中静脉或甲状腺下动脉以及喉返神经等,如不妨碍手术操作,不必特别去显露或处理。

    清除病灶时,吸尽脓液后,刮除脓肿壁上结核性肉芽组织、干酪物质和死骨。进一步明确病灶的位置及其解剖关系,将骨病灶入口处用咬骨钳加以扩大,以便彻底清除病灶,摘除残余椎间盘,搔刮病灶后侧时,注意勿损伤脊髓,病灶清除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在骨质缺损大的病人,于病灶(椎体)的前侧或前外侧用环锯或咬骨钳以及锐利的刮匙作一长方形或方形的骨槽,这过程不用骨刀凿槽,以免振动或失手损伤脊髓。自髂骨处取一块大小形状合适的骨块,请麻醉师适当牵引颈部,但不可过牵引,以免损伤脊髓,将骨块植入。植入骨块的前方不超出椎体和后方不压迫脊髓为要,此时令病人头部左右摇动,以植骨块稳定不脱出为合适。再次冲洗。彻底止血,局部放置抗菌素,将椎前软组织紧密缝合,以维持植骨的正确位置。脓腔大者可置硅胶引流管或橡皮引流管。

    ⑸术后处理 术后48小时开始进流食,拔除引流管。枕颌带持续到2~3个月,直至植骨融合,穿颈围起床活动。

    3.胸椎2~12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术 经胸腔施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较传统的胸膜外途径有如下优点:手术野宽敞,能彻底清除病灶,施行椎前植骨以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可同期处理肺或胸膛的病变。肺通气功能差,最大通气量的实测值占其预测值40%以下者,有心血管疾患以及婴幼儿和年长者则应谨慎。这途径经长期实践证明无胸腔感染之虞。

    麻醉:气管插管全麻,位于胸椎2~4或胸椎11~12病变者,采用支气管插管使术侧肺萎陷,更有利于显露病灶。

    体位:侧卧位,手术侧在上方,两上肢向前伸直90°,并置于双层托架上,下侧下肢伸直,术侧下肢屈宽45°,屈膝90°,两下肢间垫以软枕,膝带固定,骨盆以约束带固定维持身体的位置。

    操作步骤:

    ⑴切口 采取胸部后外侧切口,选椎旁脓肿较大、椎体破坏严重、椎旁脓肿穿入肺或胸腔,并参看胸片估计肺通气较差的一侧为手术侧。但是,胸椎2~5结核以右侧经胸暴露病灶较为方便;中段胸椎6~10结核,左或右侧匀可;胸椎11~12结核,取决于膈肌附着点的高低而定(参考胸椎侧位X片),一般取左侧经胸更易暴露病椎。

    三种手术切口,对胸椎2~5结核后端起自骶棘肌外缘与肩胛骨内缘之前是,向下绕过肩胛骨下角上行,终止于腋前线,切口呈U形。

    胸椎6~10结核,胸部后外侧切口,后端起自术侧骶棘肌外缘,沿预定截除的肋骨方向走行,前端终于腋前线。

    胸椎10~12结核切口沿第9肋骨方向走行。

    ①切口部位 ②轴面示意图 ③剖胸后情况 ④椎旁脓肿切开位置

    根据椎体病变水平,总之,截除的肋骨应高于病灶水平1~2肋骨,否则处理病灶和椎旁脓肿困难。截除相应一段肋骨,前端不超过肋软骨,后端不包括肋骨头。

    以胸椎7~9结核为例,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完善止血,于肩胛下角肌肉薄弱处,即听三角处,切开肌肉至肋骨,以左手中、食指置胸壁肌肉下,并向上托起,向前切开背阔肌及其深层的前锯肌,达腋前线为止,向后切开斜方肌与菱形肌,直达骶棘肌边缘。

    将肩胛下肌与肋间之间的疏松组织分离,用牵开器将肩胛骨托起,右手伸入肩胛骨下,由第二肋骨自上而下数,明确肋骨次第,一般切除第四肋骨,骨膜下切除肋骨,保留肋骨以备植骨用,切除肋骨时也可保留其肋间血管蒂,以带血管蒂肋骨移植于椎间使植骨片更易于成活。儿童患者也可不切除肋骨,经肋间隙进入胸腔。处理中、下段胸椎结核时,也可从第12肋骨自下向上数明确要切除的肋骨。进入胸腔后以自动牵开器撑开胸腔。

    胸腔有粘连时,以钝性和锐性将肺脏层与壁层胸膜分离,妥加止血。用宽钩将肺拉向中线,支气管插管者,这时术侧肺可萎陷,直视下触到椎前脓肿,右侧胸椎3~4后纵隔可见奇静脉,奇静脉在T4高度,绕过食管后方,跨过右支气管的背侧合成奇静脉弓,注入上腔静脉。奇静脉分支可以结扎,奇静脉弓一般不妨碍手术,无需处理。经左胸腔时,在T4平面以下可见胸降主动脉,进胸后胸降主动脉随着纵隔移向对侧,不妨碍手术进行,半奇静脉多为胸主动脉所覆盖。T1~4椎体仅以前纵韧带和颈长肌末端与食管相隔,所以应注意勿损伤食管,其余平面食管与脊椎关系不大。

    A.胸椎1断面图 B.胸椎2断面图 C.胸椎3断面图 Th.G.甲状腺 C.颈总动脉 LC.左锁骨下动脉 LR.左喉返神经 OE.食管 P.胸膜 T.气管 TD.胸导管 VA.奇静脉 V.右迷走神经 A.主动脉

    ⑵病灶清除 经胸腔沿病变椎体脓肿前方而偏术侧,将椎旁脓肿纵行切开,其切口勿过于接近椎间孔,以避免损伤由节段动脉经椎间孔给脊髓的血运;在胸椎上段也应避开肋骨小头特别是T2~4以免损伤交感神经链。

椎旁脓肿沿纵轴对称地夹两把止血钳,在两钳间切开,用7号丝线贯穿椎旁脓肿壁,缝合结扎血管。

    切开脓肿壁后,在脓腔内向左右侧施行骨膜下剥离,显露病椎,尽可能剥到对侧的脊柱旁沟,充分暴露病灶,清除病椎周围脓肿、干酪、椎体中的死骨和坏死椎间盘。

    ⑶椎间植骨 椎体破坏严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特别是防治儿童患者后凸畸形,牢固的椎间植骨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骨缺损处用环锯在椎体上开骨槽,取自身大块髂骨嵌入,或以两段肋骨植入骨槽,如仅植入单根肋骨日后多折断、滑脱或下沉于椎体松质骨中,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小儿椎间植骨作骨槽时,尽量保留其健康的椎骨,以免影响日后椎体的生长发育。

    术毕,生理盐水冲洗病灶,局部放INH200mg吸附于明胶海绵上,局部可维持有效浓度1个月(以后有关章节不再重复)。切开的椎前脓肿壁用7号丝线全层间断紧密缝合,在冲洗胸腔,在腋后线第7~8或8~9肋间放引流管,闭合胸腔,分层间段缝合胸膜、肋间肌和胸壁诸层肌肉和皮肤。

    术后处理:病人卧硬板床,协助病人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注意胸腔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的变化,防止被血块及纤维蛋白物堵塞。如遇引流管堵塞不通可用手指轻轻挤压引流管或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以保持通畅。每日详记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引流管于术后48~72小时拔除,椎间植骨者术后卧床3~6个月,骨缺损大脊柱不稳定者起床锻炼时最好穿戴支架保护之。

    4.胸椎结核经胸膜外病灶清除术 本手术优点是适合儿童和年老体弱特别是心肺功能差的病例,术后处理简单,肺部合并症少;但是清除对侧病灶不如经胸途径彻底。现以胸椎7~8结核为例加以介绍。体位病人侧卧位,椎体破坏较重,椎旁脓肿大的为手术侧,躯干用软枕和约束带维持。

    麻醉:气管插管全麻。

    操作步骤:

    ⑴切口 以病椎为中心,距离棘突中心5~6cm处作一弧形切口,沿切口方向切开浅筋膜。

    ①切口 ②、③显露病灶过程

    ⑵显露病灶 剥离内侧皮瓣,沿脊柱缘纵行切开斜方肌、菱形肌附着处,并将之牵向外侧。在距离棘突5cm骶棘肌较薄处纵行切开,将该肌分别向内、外牵开,显露出肋骨。沿将要切除肋骨方向,切开肋骨膜7~8cm,并剥离之,距肋骨颈6~7cm处剪断肋骨,用柯赫氏钳夹住肋骨的近侧端向外牵拉,这时切断肋椎关节,用娥眉凿撬开肋骨头、颈,注意勿损伤胸膜,将整个肋骨头和颈取出,随后咬去该横突。这时即可见椎旁脓液溢出。吸尽脓液后,找出肋间动静脉予以结扎,尽可能保留肋间神经。同法切除病灶中心上下肋骨各一段也包括各肋骨头、颈和其相应的横突,以扩大病灶清除的手术野。但是为了脊柱稳定性,在不影响显露病灶的原则下,尽可能保留横突。

    ⑶病灶清除 用骨膜剥离器或手指将椎旁软组织和纵隔胸膜,沿脊柱外侧逐渐向椎体前侧钝性剥离以显露病灶。

    吸尽脓液,在直视下刮除干酪物质、死骨和肉芽组织等。详细检查病灶的上、下和椎前病灶脓腔的范围,用髓核钳取出两病椎间的坏死间盘时,随之在其上下病椎经常可带出大小死骨;在椎体间骨缺损处,通气对侧椎旁,吸取刮除一切结核物质;或于病椎的侧前方纵行切开前纵韧带和骨膜,骨膜下剥离,尽可能达到椎体的对侧,在这过程辅以纱布块堵塞扩大椎旁的脓腔,同时清除病灶。在病椎的后侧,近椎管的前方骨质缺损处,刮除时应小心勿损伤脊髓,勿将椎间孔误认为病灶加以搔刮。

    在病灶清除过程中,灯光照明应良好,用骨蜡或明胶海绵止住活动性出血点,保持手术野清楚,以免误伤脊髓。
    
    病灶彻底清除后,冲洗局部,当椎旁脓腔大或术中渗血较多者,术毕脓腔内可置硅胶管引流。

    ⑷缝合 用7号丝线按层缝合。

    术后处理:病人仰卧床板上,按时协助翻身,预防褥疮。若是椎体对侧清除不彻底,则在第一次术后4~6周施行第二次病灶清除。手术清除较彻底时,可用肋骨或另取髂骨行椎间植骨,以防脊柱后实畸形,促进椎间骨性愈合。

    5.胸椎结核经胸廓内胸膜外病灶清除

    此途径较满意显露病灶,不进胸腔,可避免因开胸引起呼吸功能紊乱和并发症。适合上中下段胸椎结核。手术时仅切除一根肋骨对脊稳定性影响小。

    麻醉:气管插管全麻。

    体位:病人侧卧位,手术侧的选择,躯干固定同前面所述。

    操作步骤

    ⑴切口 以胸椎4~5为例,切口自肩胛骨内侧和棘突间、第2肋骨平面开始,略呈弧形,绕过肩胛下角约2~3cm,止于胸侧壁腋前线。根据胸椎病灶的水平,切口可上下移动。

    ⑵显露病灶 切开深筋膜后,找出肩胛听三角区,前下方为背阔肌,后上方为斜方肌与大菱肌。切开听三角的筋膜,将左手示,中指由切口伸入,在肌肉深面与胸壁之间的疏松组织作钝性分离,向三角区后上切断斜方肌和大菱形肌,将肌肉向两侧牵引,显露肋骨。将右手伸入肩胛下间隙,由第二肋骨向下数,根据病灶水平确定需要切除的肋骨。切开肋骨骨膜,行骨膜下剥离,切除一根肋骨,后起肋骨角前止腋中线。切除肋骨后,沿肋骨床小心作一切口(小心勿切破胸膜)。

    在胸膜外脂肪层作钝性分离,将壁层胸膜自胸廓内剥下来,胸膜剥离的范围至少应包括切口上下各3根肋骨,内侧应达脊柱中线,如椎旁脓肿大者还应扩大剥离的范围。儿童和消瘦的病人胸膜外脂肪少壁层胸膜薄易撕破,如撕破应立即缝合。反之,如曾患胸膜炎者,因胸膜增厚就不易撕破胸膜。

    用撬开器牵开胸壁显露脓肿,穿刺脓肿定位。

    在脓肿周围用盐水纱布保护好,纵行切开脓肿壁,病灶处理的步骤和方法与经胸病灶清除相同,不再赘述。

    冲洗病灶,缝合脓肿壁,放一根闭氏引流管,有利肺脏膨胀和防止胸膜外腔积液和感染,分层缝合胸壁切口。

    6.胸椎11~腰椎2结核病灶清除术

    麻醉:插管全麻。

    体位:病人侧卧位,胸腹部平面与手术台成60°角,躯干两侧用沙袋维持。术侧上肢肘关节屈曲悬吊固定在头部横架上。下面的下肢伸直,上面的下肢和膝关节半屈曲,两上肢间垫软枕。健侧腰部垫以软枕,使患侧季肋部与髂骨充分分开,便于手术时显露病灶。

    操作步骤:

    ⑴切口 自第10胸椎棘突旁开3~4cm处起,延伸至第12肋横突,然后弯向外侧,沿第12肋骨至其游离端,止于髂前上棘内上方3~4cm处。

    ⑵显露病灶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并分别将皮瓣向两侧适当游离,保护两侧皮瓣。沿脊柱方向纵行切开斜方肌下部和背阔肌的上部,而后沿第12肋骨下缘切开背阔肌和后下锯肌,将上述肌肉向两侧牵开,显露骶棘肌外侧部分,并将之分离,切断下后锯肌,显露第12肋骨,骨膜下剥离肋骨,先在横突平面切断第12肋骨,然后再全部切除,必要时可切除一段第11肋骨。注意勿损伤第12肋神经、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

    沿第12肋远端下缘和髂上棘之间,切开腹外、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后,将肌瓣分别向前后牵开,即见腹膜后脂肪和腹膜。用纱布球在后腹膜和脓肿壁前侧之间进行分离,并将腹膜和腹腔内容物、肾脏和输尿管一并推向中线,直达腰椎1~2椎体。随后沿第12肋骨床作骨膜下部分切开,将肋骨床、胸壁和膈肌与胸膜分开。

    注意防止胸膜撕破,如发生破裂即行缝合,结扎裂口之前令麻醉师加压皮球使肺膨胀。如无法修补术毕应放置胸腔闭式引流为妥。

    用前述方法取出第11和12肋骨头颈,经胸膜外清除胸椎结核病灶,方法同有关章节。也可于切口上段切除第10肋骨后,切开第10肋骨床进入胸腔,显露胸椎10~12施行病灶清除,即经胸、腹膜外途径。

    ⑶清除病灶 病灶清除方法同前所述,值得提出第1~4对腰动脉都以总干起于腹主动脉的背侧,越过椎体前方,而第1、2对腰动脉较粗,位于膈脚的深处,行椎体侧方切开显露病灶时应避免损伤之,事先寻找将之切断结扎。

    对侧椎体严重破坏严重,腰大肌脓肿大者,在病人一般情况恢复后即术后4~6周,施行对侧病灶清除术。如对侧只有脓肿而骨病灶破坏较轻,病人情况尚好,可同期将病人改变为卧位施行补充性脓肿清除术。

    ⑷缝合 冲洗病灶,放置抗结核药物于病灶,按层缝合。

    术后处理 同前所述。

    7.腰椎3~5结核病灶清除术

    麻醉:气管插管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体位:病人仰卧位,两腿用约束带制动,腰椎病灶中心对准肾桥,清除病灶时升高肾桥便于显露病灶。选择左侧或右侧手术途径,以骨病灶破坏严重和髂腰肌脓肿较大的一侧为重点,如对侧仅有轻音乐 上寒性脓肿可在同期或二期简单脓肿清除。

    操作步骤:

    ⑴切口 以第11肋骨的游离端向下画一止于耻骨结节以5~7cm处的斜线或弧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适当向左右分离。

    腰椎3~4并双侧髂腰肌脓肿者,也可采取腹部脐下沿皮纹切口,愈合后瘢痕小,美观。

    皮瓣充分向上下剥离松解的范围要等于横向,否则影响椎体病灶的显露。腹外、腹内和腹横肌仍按肌纤维方向切开,其切开的长度于一般斜切口相仿,分开腹横筋膜,再行腹膜后剥离推向中线达到髂腰肌脓肿和椎体病灶。如髂腰脓肿壁薄者其表面色苍白或间有点状出血点。

    ⑵显露病灶 在这过程中,认清自上而下蠕动的输尿管及其伴行的精索(或卵巢)静脉、腹主动脉(左)、或下腔静脉(右)、髂总动静脉或髂外动静脉的位置,以免损伤。

    髂腰脓肿经穿刺抽脓加以证实,为便于显露病灶,脓肿切开处尽量接近椎体病灶,脓肿壁顺其肌纤维方向锐性和钝性分开,向远侧分开时勿损伤髂总动静脉,特别是壁薄而无搏动的静脉。在清除脓肿内容物时,在其后壁,从脊椎斜向外下方走行的、从上到下排列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在本切口前述神经见不到)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等,即较坚实索条状物疑疑为神经干都应妥加保护。

    通常先在脓腔内寻找通向病椎的窦道,并加以扩大进行病灶清除。勿将椎间孔认为椎体骨病灶,椎间孔处除有腰动静脉外还有腰升静脉及腰动脉的背支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内,如在该处误认为病灶切开扩大,有可能招致不易控制的出血,且有损伤神经根的可能。

    如在腰大肌脓腔内无窦道通向椎体病灶,先确定病椎的水平,X线正位片测量腰椎3~4病灶时,采取距髂骨嵴向上方几厘米来确定病椎的水平位,在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与椎间孔之间,椎体的侧前方。

    为了达到椎体病灶特别是髂腰肌强壮发达不易显露者,应分层逐步切开椎旁软组织,包括髂腰肌的起点和椎体的前纵韧带,边切开边寻找腰动静脉,切忌一刀切开直达椎体的骨膜,以免被切断的血管回缩至软组织的深面,而不易找到出血点。如属上述情况时,最有效方法是用纱布紧紧堵塞出血点5~10分钟后,再寻找出血点并结扎之。

    在椎体骨病灶处行骨膜下剥离,以骨凿扩大椎体骨病灶外口,就便于彻底清除病灶。

    L3~4~5病灶破坏严重,脊柱后突畸形者,因两季肋部与髂骨间距离小,病灶显露困难,血管或神经根受损伤的可能性大,应加小心。

    在腰椎病灶清除全过程中,切勿挤压下腔静脉,否则影响椎静脉系统的回流,病灶处渗血更多。

    病灶植骨和脓腔放置引流管与否不在生赘。

    ⑶用丝线按层间断缝合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皮下组织和皮肤。

    术后处理 同有关章节。

    8.腰骶椎结核经腹腔病灶清除术。

    ⑴禁忌证 有急腹症病史、有肠粘连者不宜,L5破坏严重残留无几,具有后突畸形,这时髂总动静脉分叉下移,经骶前处理病灶较为困难,用腹膜外病灶清除途径为妥。双侧髂腰肌有较大脓肿者最好也不采取此途径。

    ⑵术前准备 术前一天清洁灌肠,当天膀胱留置一导尿管。

    麻醉: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体位:病人仰卧取头低脚高位。

    ⑶操作步骤

    1)切口 左侧下腹正中旁切口,从脐平面起直达耻骨联合。沿切口方向切开腹膜,至下方勿伤膀胱壁。

    2)显露病灶  将大网膜小肠推向上腹腔,用盐水纱布垫塞,将升结肠或降结肠牵向两则,显露骶前部,并用自动牵开器维持其位置,将膀胱(和子宫)牵向下方。认出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位置,在骶前正中前方提起后腹膜,纵行切开之,并用细丝线将后腹膜两片悬吊牵向两侧,这样清除病灶时可避免脓液污染腹腔。这时清晰可见到髂总动静脉及其两侧的输尿管和精索(卵巢)静脉,妥加保护。中国人左右髂总动脉脉于L4~5间盘平面在骶前叉所形成角度为56~72°,如所形成角度小,且位置又低时,在骶前进行病灶清除术较为困难,值得注意。腰骶部前方以右髂总动脉为右缘,左髂总静脉为左缘,形成“安全三角区”此处进入病灶较为安全。

    3)病灶清除 在骶前部正中,偏向右髂总动脉,用细针穿刺以确定骶前正中切开线,在无血管处,纵行逐步分层切开,注意避开骶中动静脉特别是骶中静脉回流到两侧髂总静脉交叉处易被损伤,也难于止血。切开小口吸尽骶前脓肿,扩大切口包括前纵带,稍向左右剥离,勿损伤左右骶神经支。

    清除病灶以吸刮为主,尽量清除干净,冲洗之,一般不勉强行椎间植骨。

    4)缝合 前纵韧带和骶前软组织两层间断缝合,后腹膜用细丝线连续缝合。取出阻挡覆盖大小肠的纱布,大小肠自然复位,切勿扭转,分层缝合创口。

    ⑷术后处理 肠蠕动恢复后,可进流食,余同有关章节。

    9.腰5骶1椎结核腹膜处病灶清除术

    ⑴体位 仰卧位,略采取头低脚高位,膀胱置一导尿管。

    ⑵麻醉 全麻或连续硬脊膜外麻醉。

    ⑶手术步骤

    1)切口 无特殊原因,以右下腹部切口长约12~14cm。

    2)显露病灶同前述显露腰椎病灶相仿,腹膜钝性剥离,将输尿管和腹腔内容,腹膜后剥离一并推向中线,在骶前越过右髂总动静脉到达骶前。右髂总动脉位于右髂总静脉的内侧,有搏动易于辨认,在骶正中病灶纵行切口时,不至损伤右髂总动脉。如经左下腹部切口途径,腹膜后剥离达到骶前时,左髂总动脉无搏动,与骶前脓肿连成一片,因而易被误伤,因此右下腹部切口腹膜外途径较左侧安全。

    3)病灶清除 步骤与方法同前述。骶前正中切开如有困难时,两侧髂总动静脉夹角小,位置又低者,可在腰骶椎的侧方,顺肌纤维分开脓肿达到腰骶椎的侧前方,注意右侧髂总静脉、髂外动、静脉,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勿损伤。

    4)缝合 同前

    5)操作注意事项 以病灶为中心,切口要够大到足以显露病灶,每步切割骶前软组织,要确定血管的位置,特别是静脉的位置,以免误伤。

    10.脊椎后融合术(Hibbs)

    ⑴适应证 脊椎结核广泛采取病灶清除或/和椎间前融合术之后,脊椎后融合的必要性与指征相对减少。目前仍适用于:①椎体广泛而严重破坏,而椎间植骨有困难(如颈胸段)或椎间植骨尚不能使脊柱稳定者;②胸椎结核并截瘫后外侧椎管减压术后,对侧椎板可行后融合术;③预防脊椎结核后突畸形加重,特别是儿童患者由于患病椎体环状骨骺生长延缓,而后侧附件却过度生长进行性后突畸形加重者(Fountain等1975)。

    ⑵麻醉 选用局麻、硬膜外或全麻。

    ⑶体位 病人侧卧位,躯干与手术台呈60°前倾位或俯卧位,将胸上部和两髂前上棘用枕头垫起,避免腹部受压。要准确地认定要融合手术平面,最好的方法是方金属标记于棘突上,行脊柱侧位X线摄片,以免错误。

    ⑷操作步骤

    1)切口 在脊柱后侧正中,张贴护皮薄膜,在皮下及两侧椎板注入1∶500000肾上腺生理水溶液以减少手术中出血。沿棘突作正中切口,长度包括患病椎的上下各两个椎体。

    2)手术方法 此手术融合五个部位即两侧椎板关节突和棘突。切开皮肤组织,直达深筋膜和棘上韧带,保留棘突用Cobb剥离器行两侧行骨膜下剥离附着于棘突及椎板和两侧小关节上的骶棘肌,用纱布堵塞止血。

    3)植骨融合 以标记为准,确定融合的范围。切口上下两端用自动牵开器将皮肤和骶棘肌牵开。用骨凿凿去下一椎体的上关节突,用小刮匙刮去小关节的软骨,用圆凿轻轻移除棘突和椎板薄层骨皮质,直至显露松质骨。

    取自体的髂骨,剪成火柴杆大小和长短,平铺于棘突两侧板椎和小关节突上,紧压使植骨杆与植骨床紧密接触。然后缝合筋膜,间断缝合皮下组织与皮肤。

    ⑸术后处理 平卧硬板床3~4个月,脊柱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植骨片融合牢固者,可起活动,否则再继续卧床休息。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篇:脊椎骨软骨病
下一篇:胸骨骨折

栏目列表